close

 

在浩瀚的大乘經典裡,楞嚴經或許是最受尊崇的一部。據說它是最後傳入中土的經典,而當末法時,它也是最先滅去的經典。儘管有許多名僧大德推崇讚歎,這部經的來歷與知見卻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知見的部分,非三言兩語可以辨正清楚。這裡只談它的來歷。

 

相傳楞嚴經是高僧般剌密帝以割臂藏經的 方式傳入中土。據說在當年楞嚴經是印度的國寶, 王法禁止外傳。般剌密帝三次偷偷夾帶出境,都被查獲追回,最後才忍痛把手臂剖開,將抄錄好的經文藏入,然後再將傷口縫合。這才躲過守邊官兵的盤查,順利將 楞嚴經帶到中國。記載此事的文獻很多,甚至包括憨山大師的《楞嚴經通議》和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這則傳說也因此令許多大乘人津津樂道,信受不疑。事實 上,割臂藏經的說法禁不起事實與常識的檢驗。

 

首先,般剌密帝是出家人,而盜偷他人財物在比丘律裡是重罪;比丘盜偷財物若值五錢(五摩尸迦),就犯波羅夷法,永失 比丘身,要被逐出僧團。五錢折算 現代幣值,究竟是多少,已經不可考,但從制戒因緣來看,盜偷若依當時當地的世間法律可以判處死刑,就成立了五錢的戒相。楞嚴經若是國寶,也就是皇家之物, 當屬無價之寶。般剌密帝不可能偷取它,試圖走私出境,而且還一犯再犯。

 

其次,按印度傳統;經典的傳誦是屬於婆羅門(祭司階級)的權利,而且婆羅門的地位高於剎帝利(貴族階級)。因此,印 度不會有專屬於國王的經典,而中 國以皇帝為天子,則可能有專屬於皇帝的經典。這是兩國文化背景不同使然。在古代中國,皇權高於一切,皇帝可以干預任何事務;而印度由於種姓制度,皇權不能 侵越教權。申言之,剎帝利掌管有關軍事、政治方面的事,而有關宗教的事務則是專屬婆羅門的權利。若按佛教傳統,經典的結集傳誦屬於僧事,當然由僧團主導。 從佛滅至今,佛教界一共舉行過六次經典結集大會,而歷次會議都是僧團的事務;在家人縱然是帝王,也只能給予護持。對經典結集的過程與內容,完全不能置喙。 由此可知,所謂楞嚴經是印度國寶、王法禁止外傳之說並非事實,而且傳出這種說法的人顯然不了解印度的國情,以為印度也像中國一樣皇權至上。

 

退萬步言,縱然要違背皇命,將經典外傳,也不需要割臂藏經, 因為它既違反常理,又與經 典的傳誦方式不合。先說它有違常理的地方:要將經典外傳,其實很容易,經文並非實體物,只要將它背熟了再出境即可,再不就命幾位弟子,每人背誦一、二卷, 然後帶著他們出境也可行,;如此一來,完全無須顧慮受到盤查搜身,因為經文都記在腦子裡。這不像現代毒梟走私毒品,非得設法藏毒瞞過海關不可;而即使是毒 販,也知道把毒品藏在肛門裡,不會割臂藏毒,所以我說這割臂藏經的說法純屬後人杜撰,為的就是給人楞嚴經來之不易的印象,以提高其身價。

 

印度傳統上,經典都是以口授與背誦的方式傳承。當年四分律傳入中土,就是由高僧佛陀耶舍誦出,然後再行漢譯。四分律 有六十卷,其分量遠大於楞嚴經, 而近代的南傳佛教界仍然有展現出驚人記憶力的高僧,例如馬哈希法師的禪修師父明貢大長老就能背誦出全部的巴利文三藏聖典(註:大約有一萬六千頁),因此被 登錄上金氏世界記錄。相形之下,要背熟楞嚴經,可謂易如反掌,並不需要用割臂藏經這種既血腥又缺少效率的方式流傳經典。

 

割臂藏經雖然感人或者說駭人,但稍加分析推理,就能輕易看出其荒謬不實。宗教故事大多有其誇大的一面。吾人若能依照佛陀給葛拉瑪人的教示,不要只因為某件事寫在經典上或是大師所說就信受它,善用理性與智慧,當能免於掉入迷信的羅網。

 

 

 

【後記】:學界有謂楞嚴經其實是中國人的作品,末學認為這個可能性很大。法義的部分估且不論,僅就該經某些對印度自然景觀與人文風貌的描述,就能看出其作者對印度的認識相當貧乏,例如楞嚴經卷六曰:『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

 

 

事實上,印度是古老的農業大國,其農耕文明成熟得很早。佛傳記載著,佛陀童年時曾與父親淨飯王遊於宮外,觀看農作;律藏裡更是清晰生動地記錄著,佛時印度盛產稻米和各種蔬果。『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這段敗劣的文字證明了楞嚴經的作者不但對印度十分的陌生,甚至連廣律都沒有讀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摩訶男 的頭像
    摩訶男

    紅塵蘭若

    摩訶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