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彌陀的光環

前言

內文

1.親近李炳南老師

2.考卷

3.米糠油中毒

4.親近大興善寺

5.親近印順導師

6.閉關發魔

7.親見彌陀觀音

8.動搖

9.謎底揭曉

10.曼谷街頭

11.史念原始佛法

12.河川河川

13.我寧願挑著磚塊

14.想起彌陀家族

15.佛說阿彌陀經

16.如是我聞

17.佛告長老舍利弗

18.從是西方

19.過十萬億佛土

20.有世界名曰極樂

21.七重欄楯

22.七寶池八功德水

23.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24.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25.彼佛光明無量

26.皆是鞞跋致

27.應當發願

28.執持名號

29.十方諸佛

30.不退轉

31.五濁惡世

32.闍尼沙

33.迎福寺

 

        公元1986年12月31日起,一路揭開了近2000年來,一直隱藏在「佛說阿彌陀經」裡的秘密。也因此,毅然地離開了已有近1600年之久的中國彌陀大家族。

        在公元2000年的前夕,本著「吾愛吾師,更愛真理」的信念,寫成了「走出彌陀的光環」一書,說明整件事情的真相。

        雖然我的兩位唸佛老師都已仙逝,仍然願意以此書祝福他們以及歷代彌陀家族的祖師大德們,都能夠回到喬達摩(GOTAMA)世尊的正法中來。

        願 贊助、校對、排印、流通和閱讀本書的人們都能得到幸福安樂。

希爾伯列克
1999/5/29衛塞節于迎福門

 

一、親近李炳南老師

公元1974年7月22日,大學畢業那一年的暑假,在等候兵役通知的那一段期間, 我有比較多的時間來思考並抉擇自己的人生信仰,甚至也不排除要選擇出家。就在這一天,李老師給了我一些懇切的指示,並強調出家要得慈親同意。因此讓我放棄 了出家的念頭,因為孤兒寡母相依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捱到大學畢業了,母親怎麼可能會同意我去出家。

其實早在1971年10月~12月間,在特殊的機緣下,我已經深嚐過極為難得的法 味了,那是在閱讀了「佛陀的啟示」一書之後,認真地在日常生活中,把心意提升到了一個非常輕安寧靜的境界。這難得的經驗,雖然後來因為缺乏辨識的能力而退 失了,但是佛教成為我此生必然的信仰,早已屹立不搖了。後來又對禪宗的空義機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曾經數度向南懷瑾老師請益。但是總覺得那話頭滑溜溜 的,那公案變幻莫測,實在難以掌握,似乎與自己拘謹的個性並不相應。倒是偶而到台中慈光圖書館去聽李老師講解華嚴經時,看他溫文儒雅又兼具仙風道骨的神 采,非常令人心儀;聽他講經說法,博古通今,旁徵博引,非常令人敬佩;讀他的文章,詩書禮樂,儒釋精通,真不愧為大儒宗師。多麼讓人想要拜在他的門下為徒 呢!人生能有這樣的老師,是多麼令人愉悅的事啊!一個人的風采,竟能感人至深,不難想像佛陀當年的莊嚴法相了,無怪乎經典上說:「見佛即見法」,法的力量 和光輝早就在佛陀身上流露無遺了。

事實上,自己學的是工程,一切講求數據和論証,對於彌陀淨土的信仰,起先是難以相 信的,但是基於對老師的崇仰和信任,也就全盤接受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無可奈何,因為徬徨多年,始終也找不到更具體的法義來安頓這顆年輕跳動的心;同時 也找不到1971年曾經走過的路跡,可以再回到輕安的境界裡去,所以只得全力以赴,努力唸佛了。

就這樣,往後的日子裡,我帶著佛號去當兵,在軍中也選擇了素食。在金門的一年八個 月裡,我藉著處理文書之便,一有空閒就在廢紙上塗鴨畫記,例如「*」,「正」…等記號,進行紙上計數唸佛,累計到退伍時,已不下百萬次了。我不但自己唸 佛,也勸導女朋友一起唸。她鉤了一條毛線毯子送給我,以抵禦金門的寒冬。這件毯子就是由她「一針一佛號」,親手打出來的。這麼大的一件毯子,累計次數應該 不少於十數萬針次。有這麼紮實的共同信仰,儘管闊別一年八個月,未曾見面,還是沒有發生「兵變」的。

退伍後,大約半年,我們就結婚了。原本是要舉行佛化婚禮,請李老師証婚的,可惜當 時的經濟能力不夠,無法如願以償。但是我們的結婚証書上還是這麼寫的:「我倆深信西方有蓮,以是因緣東土結藕,共勉唸佛,於世出世法,離諸相著,安詳精 進,此生命盡時,願佛垂愍,接引生西。…」由此,可以看出,一旦下定決心以後,我是如何的執著,如何地把信仰和生活連接在一起。

婚後,進了政府機關,我更是變本加厲了,就連在公車站等車、坐車的時候,在眾目睽 睽之下,我還是轉動我那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唸個不停。在民國六十年代裡,一個年輕人做出這樣的舉止,實在是有點另類的。後來,我總算找到了鋼鐵外殼的計數 器,這下子就真的是如魚得水了,因為它的體積小,可以鉤 在食指上,放在掌心裡,吃飯、上廁所、騎車、辦公、與人交談…甚至睡覺時都可以隨手攜帶,一有空檔,就可以唸個不停。就這樣,我念壞了一個又一個計數器, 也不知念了多少聲佛號。

這期間,兩個兒子陸續出生了。您知道兒子的名字是誰取的嗎?正是李炳南老師。當時慈光圖書館的華嚴講座已經接近「登地品」了,老師說:「登下起元」,我那兩個兒子的名子就是這樣來的。由此,可以知道我對老師的敬愛有多麼深刻。

當我的經濟漸漸改善時,除了追隨老師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外,我也慨然贊助老師所主持的「雪心慈善基金會」等公益事業。養成了日後積極供養、佈施的好習慣。

公元1981年2月10日,我在台中太平完成七天閉關唸佛,老師接到我的報告後,還特別指派他的高足─鄭勝陽老師,到舍下來為我開示。這一路走來,我一直是誠懇、忠實地,盡心盡力地把我的信仰具體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實踐著,不放棄任何一段可供修持的機緣。

公元1986年4月13日,老師以97歲的高壽逝世了。我還依稀記得,當我趕到正 氣街九號,在老師的遺體邊誦唸彌陀時,心中的落寞與暗然神傷。當時,我對彌陀信仰已經有了不同角度的認識與瞭解,卻仍然難掩心中對一位可敬長者的懷念。等 到1989年,我把彌陀信仰的真相完全弄清楚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再向老師報告了。這麼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的長者,如果聽到學生提出完全不同於師門的看 法,甚至完全放棄彌陀名號的誦唸時,不知道會作出什麼樣的評價來?不論如何,我還是要說一聲:「老師,我懷念您!」

 

二、考

1978年10月,這時我已經熱熱切切地唸了四年以上的阿彌陀佛了,相當於又讀了 一次大學的時間了,儘管在情感上,在信仰上,我已經是百分之百的相信老師和祖師大德們了,也發願跟他們一樣地,要追求往生的理想。但是,在理智上,我的工 程專業習氣還在,我不要糊裡糊塗地,鸚鵡學語般地,不明究裡地唸下去。我不懂的地方,還是要徹底問個清楚才好。於是我把阿彌陀經上的問題點摘錄出來,設計 了一份問卷,分別寄給了好幾位大師們,例如李炳南老師,南懷瑾老師,會性法師,星雲法師…等。我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我不要文學方式的籠統信仰,我要有科學 的數據來說明,這才合乎我多年來所受的教育標準。因此,我要聽聽大師們怎麼說,以消解我心中的疑問。

我的問題大都是屬於時間和空間的問題,例如:

(1)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是」指那裡?
      1.祇樹給孤獨園。
      2.舍衛國。
      3.地球。
      4.娑婆世界

(2)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是指
      1.十大劫。
      2.十中劫。
      3.十小劫。

洋洋灑灑,寫了二大張,共計兩大題九小題,還附上地球繞日圖。會性法師幽默地說: 「兩張『考卷』已收到了。」這些問題或許有人會認為很無聊,但是對我而言卻很重要。大師們都很慈悲地,分別給我答覆,雖然答案並不是我所預期的科學數據, 而且也不盡相同,但是我仍然感激他們的熱心。

我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我要嚐試用現代天文學的方式,來找尋並確定西方極樂世界的 座標。我想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定有一個地方或某個星球是極樂世界的位置所在,那裡一定是一個超級的已開發國度,有著很高級的生命和文明存在著。說不定蓮花 就是指現代人所說的飛碟呢,飛碟的圓盤不也很像蓮花裡的蓮蓬嗎?飛碟的報告裡不也提到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嗎?做為一個知識份子,如果 有可能把真相弄清楚,何樂而不為?難道以佛陀的智慧,還怕禁不起現代天文學的檢驗嗎?所以我勇於發問,然後我要用天文學和相對論來檢測極樂世界的時空,用 科學的方法來說明它存在的真實性,而不只是一篇曼妙的文學作品而已。我總不能把一生的信仰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寄託在一篇美麗的詩偈經文上啊!

想想看,如果從「是」西方,「是」指祇園的話,那麼西方就指向怛剎尸羅(達克西 拉),當時正是車水馬龍,金砂佈地的一個富庶商城呢。如果「是」指舍衛國的話,那西方就指向安息─強盛的波斯帝國,她正陸續修建著舉世聞名的帕雪波里斯宮 殿,這個鑲嵌著金、銀、琉璃、玻王黎、赤珠、瑪瑙的宮殿,是何等的金碧輝煌呢。如果「是」指地球的話,那問題就大了,地球繞日公轉,春夏秋冬的位置各不相 同,春分之西與秋分之西,在公轉的軌道上恰好是指相反的方向,根本無法定位。而人類知道地球繞日,還是十六世紀的事呢。哥白尼提出地球繞日說,竟被馬丁路 德教派視為異端。贊同他的學者布魯諾、伽利略竟然被野蠻地予以火刑處死和幽禁。宗教難道會經不起科學真相的考驗嗎?宗教家的心胸真的那麼專制、盲目而狹 隘,完全不能包容相反的意見嗎?以當時印度的天文知識,是不可能觀測到地球繞日的,更不要說近似太陽系的娑婆世界了。那麼,西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它始 終是個謎,一直到我學習原始佛法之後,才解開了這個疑團。

雜阿含經上有個天神叫赤馬天子,他在人間時曾經修得神足通,瞬間就可以從一座須彌 山跳到另一座須彌山;一腳踩在東海上,另一隻腳已經踏到西海去了。他為了要尋找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極樂世界,就朝著一個方向出發,除了吃東西、大小便 休息之外,又減少睡眠,一直前進,結果走了一百年,人壽已盡了都還沒有找到那個世界。他後來生得天身,特別來請教佛陀,到底有沒有辦法,走過世界的邊際, 到達那個不生,不老,不死的極樂世界呢?佛陀很明確的告訴他,世界的邊際就在這五蘊之身上,何必長途跋涉去尋找呢!智者如果知道了這個道理,才有可能跨過 世間的彼岸。佛陀所教導我們的正法,永遠是「即身觀察,緣自覺知」的,就在當下─此時此地─NOW AND HERE─從自己的身心加以觀察思惟,就可以明瞭的。永遠都不必等待其它特殊的時節,例如臨終或來生;也不必到達其它特殊的地方,例如:天界或極樂國;才 能成就的,您說是嗎?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憶念佛法:「世尊善巧地解說正法,當下就可以親見法義,遠離種種 熾熱的燃燒,不需要等待特殊的時節,即可走入正法中來,就自己的身心加以觀察思惟。智者自當明瞭正法的殊勝。」如果您真的學會了念法,那麼很多難解的謎題 都考不倒我們了,儘管這些答案都不是歷代祖師大德們所知道的。

 

三、米糠油中毒

公元1979年10月8日左右,中國時報揭發了台灣中部地區的米糠油中毒事件,受 害人數逾千人,病情恐怖,慘不忍睹。世紀之毒多氯聯苯入侵全身五臟六腑,患者外表皮膚發黑,從頭到腳瘡痘累累,黑紫潰爛,形似餓鬼。更令人絕望的是醫藥罔 治─多氯聯苯分子與全身脂肪分子以凡德瓦耳力緊密結合,難以拉開、分解或代謝。日本福岡縣曾在1968年發生類似慘劇,血淚斑斑迄無解藥。

由於米糠油營養成份不錯,許多素食者都愛用它,因此這次中毒事件曾波及很多宗教人 士。我家不幸也躬逢其毒。由於毒攻全身,侵害了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乃至連生殖系統、腦神經系統都沒有放過。一家人除了要忍受身體的種種病痛之 外,又因心理壓力而使腦神經失控,經常互相猜忌爭吵,當時的情景,如果用人間煉獄來形容應不為過。擾攘多年,最後終於家破了─夫妻搬出了老家;人亡了─弟 弟受不了病苦、家破的折磨也死了。

面對這樣的人間浩劫,尤其是對一個虔誠誦念「阿彌陀佛」多年,幾乎已到達狂熱地步 的忠實信徒,真不知道情何以堪?尤其是我為了堅持素食,還經常婉拒廠商的邀宴,專程趕回來享用這道米糠油的特餐呢,難道這就是堅持素食的報償?我仔細檢討 這一生的所作所為,似乎看不出有什麼重大的罪業要感受這麼悽慘的苦報。雖然覺得無語問蒼天,但卻沒有怨天尤人。我自行歸納結論,那一定是夙生犯了嚴重的惡 業─毀謗聖賢,才會有今天的苦報。於是,我更加努力唸佛,唸大悲咒,懺悔業障。為了發菩薩心,我遍嚐百種解毒藥,從維他命、抗生素、硫克肝、牛黃、馬胡… 乃至珍珠、熊膽等,為的是要為眾人找出一劑解藥來,結果當然是令人失望的。我也自願住進台北榮總,情願給醫生們當白老鼠,抽血驗尿、割肉化驗多氯聯苯的含 量…等等,提供醫生做研究分析,乃至做實習醫生們的標本和教材。我心裡想著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嘴裡仍然喃喃不停地誦唸著「阿彌陀 佛」,沒有絲毫的悔恨之意。我對飲食也一樣堅持著要素食,沒有任何怨尤。一切只怪自己夙生的業障太深,從沒有去懷疑老師的教導或彌陀的法力有問題。

這段期間,由於死生無告,只好向各方發出求救信函。承蒙李炳南老師勉勵「放下萬 緣,一心念佛,再持誦大悲咒迴向。」老師在課誦之餘也代為迴向。南懷瑾老師則指示我持戒、靜坐、養氣、營養調理等。還有其它一貫道、鸞壇、江湖術士、包醫 郎中…也都主動示意關懷,其中不乏有特殊目的的,也有真誠關心的,人性的真誠與虛偽都在此時流露無遺,但我仍然沒有失望,除了加強佈施、唸佛、唸咒之外, 我也關懷地迴向給所有感受同樣痛苦的人們,我念念不忘要找出一條生路來,希望能引導大家脫離苦難的煎熬。可惜,能力實在有限,儘管有菩薩般的熱誠,如果沒 有具體的方法,還是起不了作用的,到頭來還是白忙一場而已。

身體上的疾病經過長年的折磨,看來並沒有迅速痊癒的希望。於是,我冷靜的思考著: 「這多氯聯苯雖然可怕,跟著你一生一世,一百年也代謝不完,如果它能夠追著你到下輩子去,你還是要跟它糾纏不清的;可是它畢竟沒有那個能耐跟著你到來生去 啊!倒是你自己內心深處的貪瞋癡之毒,比多氯聯苯可怕多了,它們生生世世跟著你,沒完沒了的,你為什麼反而不害怕呢?多氯聯苯只不過是一生一世的世紀之毒 而已,貪瞋癡卻是永世輪迴之毒呢!」經過這樣的觀察思惟之後,我恍然大悟,拋開了心裡長久以來的恐懼和憂愁,初次體會到了身苦心不苦的滋味。扯開了幽冥的 黑幕,熄滅了大半煉獄之火,重新又回到了正常的人生旅途中來。我開始細心地研讀醫學跟營養的書籍,慢慢地學會了有助於新陳代謝的飲食方式並且補充必需的營 養素,而使身體的狀況逐漸地有了明顯的改善。也體會到了,空有慈悲的意願是幫不上忙的,還是要有具體而正確的方法才成得了事。

一場米糠油中毒,讓我看到了宗教家們的慈悲和信仰的本質,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觀念正 確的重要性。如果光有強烈的意願,卻沒有正確的觀念;或是有了正確的觀念,卻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法,願望都不會實現的。多年以後,我學習原始佛法的時候,也 曾經回頭檢視自己往生淨土的意願是否真實而強烈?淨土思想的觀念是否正確?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方法是否具體可行?終於很幸運地得到了出人意表的答案, 這是祖師大德們都沒想到的,但願您能有耐心地看下去。

 

四、親近大興善寺

1980年2月,農曆春節假期,我攜家帶眷地前往苑裡大興善寺求救,因為我聽說那裡有個很慈悲的師父,專門用大悲咒水來救渡眾生的疾苦;而我們一家正受到米糠油P.C.B中毒的摧殘,那不是現代醫術所能療治的,因此我帶著家人來此尋找奇蹟,看看能不能治癒。

師父個子很小,老是穿著一套補了又補的百衲衣,打赤腳,長年不發一語,而以手勢與 信徒溝通。她不是不會說話,而是持守禁語。她以徒手隔空比劃身體的方式來為人療治疾苦,四方慕名而來的人不計其數。師父教人以佛珠計數唸佛,求生西方極樂 蓮邦。據說她受到廣欽老和尚只吃水果的事蹟所影響,也有近似不食五穀的修為。

連續五年的親近,使我感動良深,獲益良多。而我的淨土信仰和唸佛功課也在這一段期 間達到巔峰。我對信仰,對大興善寺,對師父的狂熱,可以從每次法會當義工的投入情形而略知一二,不論是身力、心力或供養都盡心盡力而為,更要求內人要學插 花,要莊嚴大興善寺的佛堂。我自己當時在公家機關服務,住處距離大興善寺約七十餘公里,卻每週報到;有時更義務接送親友前往,一週之內前往達兩三次。有時 忙著法會,三更半夜還在台中─豐原─苑裡之間奔馳著,張羅著法會的一些用品。我和家人都陶醉在師父慈祥的教誨中,不知不覺中也忘了中毒的苦痛。

師父的神通廣大,卻經常不露痕跡。不但人世間的信徒們敬愛她,連幽冥界的眾生也是 一樣地愛戴她。有一年的某個法會前夕,我忙得太晚了,寺內又不便讓男眾進去,大師兄就叫我把車子停在後門口,在車上睡覺。夜深人靜了,大家都休息了,我忽 然看到兩個「人」在巡邏大興善寺的週遭,他們看到我睡在車上,就很不客氣地趕我走開,還很凶地要把我拉下座椅來。我情急之下,趕快告訴他:「喂,這是大師 兄叫我睡這裡的耶!」他才罷手。猛然驚覺自己已經快要跌落椅子下了,周遭卻不見「人」影。日後,法會前夕,大師兄就叫我把車子開進後門內的空地上,也沒有 再遇到類似的干擾了。弟弟去世後,我和家人又目睹了師父的一些神通力,諸如天眼、天耳通等。例如,我們在家裡所商議的,等到了寺內時師父早已清楚了;弟弟 在中陰身時所哭訴的委曲,竟然涉及了年少時不為人知的具體事例;又如我在閉關發魔時,幸蒙師父搭救…等等,都是讓人終生難忘的特殊經驗。

1985年2月初,也是舊曆新年初,師父圓寂了。我內心的哀痛竟然超過我年幼喪父時的悲傷,面對著師父火化後所遺留下來的,晶瑩剔透的小珠子似的舍利子,讓人懷念不已。之前,我曾經在慧炬月刊上發表了一篇「百衲讚」,這時正好用在告別式中的追思禮讚了。

現在我逐一地把當時的四篇追思禮讚摘錄下來,表達我對師父的孺慕之情,也讓大興善寺的信眾們得以知道師父在世時,她慈祥的音容和親切的行誼。一直到她圓寂時,我們才知道師父的法號叫慧。

 

[百衲讚]

繅煮百千萬億個煩惱的蠶繭,
挑開長劫以來纏結的游絲業網;
轉動十二法輪的旋枋,
績紡成慈悲光明的絲絲金縷;
輕敲不動銅缽的棰梭,
織成貫通十方三世的經緯。

那細細密密長年補綴的線痕是無量時光的軌跡,
那綿綿密密的毛球則是無量空間的座標。

飛過襟擺那塊淺灰的太陽系,
跨越發白的銀河系,
再略過黑藍的深邃,
雖在十萬億佛土的西方,並不遙遠;

在一合掌間 光明輝耀 剎時若現
袖裡湧出的是
青色青光 黃色黃光 白色白光 赤色赤光的
九品蓮花苗 一一種在無量無邊的心田。

微風吹動衣角,
紫檀的香氣 瀰漫天上人間 久久不散
喚起千百年的回憶─
大迦葉尊者所捧持入定的法衣究如何?
達摩東來一華五葉所傳承的袈裟安在?
云何在這海邊的小鎮上出現這襲福蔭人天的百衲衣。

(本文錄自慧炬月刊)

[甘露讚]

兩千多年前傳流下來的聖典,
明確地記載著「如是我聞」。敘述─
在那遙遠的西方,有一個美麗的國土,
車輪大的蓮花湧出金沙映底的清澈池面。

然而,頭出頭沒的時間經過了很久,
娑婆的人們都以為那只是一個故事、一則寓言。

‧ ‧ ‧ ‧

菩薩默然運起神足,飛向十方諸佛所共同讚嘆的地方
乘著大悲咒力的光明,及天龍八部的護持,日夜精進
鑿引了跨越十萬億佛土的長渠,
於是七寶池中的八功德水,化成甘露法雨,
源源不斷地傾注到這個簡樸的寺院來。

聯接起極樂和娑婆兩個世界,
貫穿了莊嚴和惡濁兩造因緣,
夷平了解脫和煩惱兩邊障礙。

從此這無言 甘露 法乳 流遍天上人間,
滋潤了無邊苦旱的心田。

受盡煎熬的人們,普遍得到甦息長養,不禁同聲讚嘆
「苑裡大興妙甘露 諸佛菩薩所化出
百千三昧悉具足 清涼甘洌除眾苦」

漸漸地 人們又憶念起昔日祇園法會中殷勤的叮嚀,
同聲誦念「阿彌陀佛」…聲溯西方蓮莖,共期花開。

 

[佈施讚]

不要小看─只有一盤的糖果、餅乾
不要小看─只有一碟的菜炸、薯籤
不要小看─只有一筐發黃的果菜
不要小看─只有一桶的平安麵
四方湧到的人潮,何曾停歇?
盤底、碟底、筐底、桶底何曾空過?

不要詫異─千升萬桶的甘露源源不斷地流向四方
不要詫異─千斗萬石的糯米化成晶瑩剔透的湯圓,
不要詫異─千斤萬噸的麵條冒出騰騰馥馥的香味,
任您 手提肩挑
任您 車載斗量
日日 月月 年年 何曾吝惜?

從日出到日落 日落到日出 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
十數年如一日 四億七千參佰萬秒的時光裡,
多少煩惱眾生的無量塵慮在其中,生生滅滅,
無語菩薩,捨掉了言語、飲食、睡眠、名聞、利養,
更捨掉了屬於自己所有的無盡心念,
足不出寺地,把身心蘊涵的無限時、空、光明,
化成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庇護著冥陽兩界的眾生,
毫無怨言地承擔了娑婆的濁垢。

有什麼樣的法輪轉得更穩、更快、更常?

 

[無語讚]

什麼是「佈施」?
什麼是「持戒」?
什麼是「忍辱」?
什麼是「精進」?
什麼是「禪定」?
什麼是「般若」?
究竟什麼是菩薩「六度萬行」?
究竟什麼是菩薩「神通妙用」?
也許,您跟我一樣,
都曾緊追不捨地問,甚至埋怨「師父為什麼不說法?」

‧ ‧ ‧ ‧

後來,我們都知道了自己的可笑,
那裡有人面對著太陽,卻問「陽光在那裡?」
原來師父是一部不用文字寫成的經典,
原來師父是一場不用聲音演說的法會,
在舉手投足間、在眼光顧視間、
在菩提轉珠間、在日出日落間。
已將無言大法一一流露無遺──
如檀之香、如籟之聲、如光輝耀,
遍滿十方,震撼千萬瞶聾的心靈。
菩薩說法,何曾停歇?何嘗隱蔽?

後來大興善寺遷到銅鑼九華山 去了,我依稀記得搬遷那個夜晚,我們的車隊蜿蜒而上,當時的山路還沒有這麼寬闊,真讓人捏了一把冷汗。雖然,師父不在了,我們的赤誠並沒有減退,我仍然扮 演殿前四品帶麥克風的護衛,內人還是佛前雙花近侍女。一對寶貝兒子仍然以國、台、客語三音,當眾示範誦唸:「南無大興善寺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佛祖觀世音菩 薩…」的標準偈語。

到了公元1989年6月,基於我對原始佛法的追尋已經到了確定性的階段,並從澳洲 迎請了南傳比丘到台中來供養一個月。於是,經過再三的考慮之後,我默然離開了大興善寺。九年的敬愛思念之情,真是叫人肝腸寸斷。想到師父昔日對我們一家的 照顧、教導和愛護,真不知道師兄們會怎麼想,真不知道要怎麼向彌陀家族的同修夥伴們說再見。我要用什麼方法來告訴他們,說我已經找到了佛陀教導的真理,說 我已經發現了彌陀淨土的真相。他們又豈能明白而諒解?只好默然隱居在大坑的蓮心精舍裡,也在此時寫下了「史念原始佛法」,希望我的師兄和昔日的夥伴們,有 朝一日也能明白真理和真相。

 

五、親近印順導師

公元1980年底的某一天傍晚,我下了班,騎著機車到太平鄉的華雨精舍去,想要拜 訪我心目中的當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這之前,我讀了妙雲集,覺得導師的學問淵博,寫作如行雲流水般、溫和、順暢而令人愉悅。我久仰導師的名氣,渴望一睹 他的風采,然而應門的法師卻面有難色。我忽然想到自己遭逢米糠油中毒,已經醜陋焦黑,一路又風塵僕僕衣冠不整的模樣,尤其是在黃昏時刻,看來一定不像什麼 善類。正要知難而退之際,忽然聽到二樓書房傳來聲音:「讓他進來吧!」導師彷彿具有神通似的,竟然接納了一個素昧平生,看來很落魄的年輕 人。導師很慈祥地給我開示、啟發、勉勵,讓我心生歡喜,雀躍不已。回家後仍然歡喜踴躍,不能自已。於是寫了一封信讚美導師,猶如佛世的舍利弗尊者那樣的智 慧第一,讓我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從此開啟了我與導師的一段師徒之緣。

導師在他的著作「淨土與禪」裡,對彌陀淨土有著截然不同於一般淨土大師的看法。他引經據典地提出証據來。例如:

第22頁 ─ 仔細研究起來,阿彌陀佛與太陽是有關係的,印度的婆羅門教有以太陽為崇拜對象的,佛法雖本無此說,然在大乘普應眾機的過程中,太陽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 含攝到阿彌陀中。這是從那裡知道的呢?一、「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是落日觀…。二、無量壽佛經(即大阿彌陀經)說:禮敬阿彌陀佛,應當「向落日處」。…說 得明白些,這實在就是太陽崇拜的淨化…。

第24頁 ─ 波斯、印度宗教都崇拜火光,也是看作生命延續的。

第25頁 ─ 現代修持淨土的,每著重在極樂世界的金沙布地,七寶所成等,這在彌陀淨土思想中,顯見是過於庸俗了。

第32頁 ─ 西方的阿彌陀淨土,即成了死後的往生。…所以西方淨土盛行以後,佛法被人誤會為學佛即是學死。到此,阿彌陀佛的淨土思想,可說變了質。

第55頁 ─ 以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都有了;所以雖在佛法中,不曾修功德,持齋戒,對人對法,還是常人一樣的顛倒,胡作妄為。這樣的誤解,不但不能勉人為善,反而誤人為惡了。

第63頁 ─ 稱名,本來算不得佛法的修行法門,傳到安息(波斯、伊朗)等地,由於鄙地無識…只好曲被下根,廣弘稱名的法門了。

第90頁 ─ 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龍樹與馬鳴等,都說是為志性怯劣的初心人說。教法被機而設,這是特為能力差的怯弱眾生說的。

第92頁 ─ 有些學者…說什麼「橫出三界」,「徑路修行」…如依佛法實義,誤解易行道為容易了生死,容易成佛,那顯然是出於經論之外,全屬人情的曲說。

第95頁 ─ 若說平時學佛,只憑一句阿彌陀佛,別的什麼都不要,就可以往生,這與神教的因信得救,有什麼差別?

凡此種種言論,對於初學彌陀淨土的信徒,是如何沈重的一記棒喝,尤其導師又是當今 最負盛名的佛學權威。當然,勢必也得罪了那些專志弘揚淨土的祖師、大德和學者們。他們反擊導師的方式據說是─勸導信徒不要看導師的書,說那是魔說,那是邪 說;有書的人最好是把它焚燒了為妙。宗派的門戶之見,實在是禁不起學術研究的探討,更不能容忍不同的看法。在一片撻伐聲中,彌陀信仰在台灣依舊是欣欣向 榮,似乎沒有因為導師的論點而有所改變。

這時,我同時面對三個立場不一樣的老師,李炳南老師和大興善寺的師父都堅決主張持 名唸佛,印順導師則有他學術性的看法。我覺得修行和學術都應該是自由的,可以激烈爭辯,但是都要尊重對方有權發表不同的看法,尤其是有學術研究做基礎的言 論更要予以重視。絕不應該運用詆譭或群眾的力量來壓迫對方,這才是宗教家的風範。老師們的是非早已成了過去,我並不介意,我對他們都很尊敬,而我唸彌陀的 立場也沒有任何動搖,我寧願相信自己是個「志性怯劣的初心人」,所以需要唸佛來啟發這下等根器。但是,我很高興導師在感性的信仰之外 ,又為我打開了理性思考的一扇窗,尤其是在面對不同論點的時候。因此,我以同時擁有三位老師為榮,導師的「智慧」,大興善寺師父的「慈悲」,和李老師的 「堅毅」,他們都真誠無私地奉獻著,而我也虔誠地供養著兩位師父。有些時候,導師住在南崗工業區的後面,我和家人必須南投、苑裡兩面跑,卻跑得不亦樂乎。

一直到公元1984年左右,我因為親近導師的因緣,開始閱讀他所整編的「雜阿含經 論會編」和「印度之佛教」,情況就開始改觀了。到了公元1985年,我的淨土和大乘立場就動搖了。到了公元1988年元旦,我就強烈的要求導師要以「正直 捨方便」的方式,讓原始佛教在漢地重現。一直到公元1999年4月,為了籌建園林精舍,迎請南傳長老來台住錫的願望,我還是請求導師發言相助。導師以九十 多歲的高齡,仍然誠懇地給我回信,答應說說看,只是希望可能不大…云云。

導師開啟了我的視野,讓我也學著以歷史的流變來探討佛教的真相;雜阿含經開啟了我的智慧,讓我對佛陀、正法、僧伽都建立起了不可動搖,無法破壞的淨信。導師,我感謝您!盼望有生之年,我們都能看到原始佛教的園林精舍在台灣建立起來,並且有著四雙八士長住在裡面。

 

六、閉關、發魔

1981.2.3 20:00~1981.2.10 19:00我利用春節的假期,遣走了妻兒,獨自在台中太平的自宅內,進行閉關念佛七天。

我在關中虔誠禮佛、念佛,一切順利,感觸良多。一直到了第六天,2月9日晚上6 點,我突發奇想,希望以禮佛百拜的方式,祈求得到舍利子的瑞應,以便作為此次閉關的驗証或紀念。這個念頭才一起來,禮佛尚未滿十拜,立刻發魔。雖然說「魔 由心生」,但是發作的時候卻難以抵擋。突然之間,生理、心理驟起重大的變化,先是鼻塞、氣漲、瘖啞、膝腫、腿痛;同時內心也生起了重度的沮喪和憂惱,彷彿 有一股無形的力量,逼著我撞向牆壁,似乎要我一頭撞死,他才滿意。身心同時產生了難以忍受的重大障礙,自己的意志跟外來的意識在交戰著,而自己並沒有必勝 的把握。當時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來解決緊急的困境,只有告訴自己這是夙怨現前所造成的障礙,縱然心如刀割,也唯有忍受,千萬莫起瞋恚,最後總算咬緊牙根度過 了難熬的長夜,這時已經是2月10日凌晨的0時50分了。

後來我在一樓客廳與廚房的門檻間,發現了一堆晶瑩透剔的,琥珀色的小圓珠仔,直徑大約1~2毫米,數量大約近百顆。原先我以為是應我所祈求的舍利子,但是印象中好像一天之內就消失了。猜想那或許是乾燥劑的顆粒吧!不知是誰弄散了它,讓我得以聊慰心願。

結關之後,我興沖沖地整理了一份報告,分別向我的師父和老師們報告。更親自攜帶了 一份,前往苑裡大興善寺向禁語的福慧師父報告。師父是我們全家所共同皈信的大德,她有神通力,但她慈祥、關懷眾生的風範更讓人感念、難忘。師父看都不看我 的報告一眼,直接就給我一些家庭倫理上的指示。同時告訴我閉關是很危險的事,當時若非及時救援恐難收拾。師父是足不出戶的,但以她的神通力,救援之事並非 故弄玄虛。我慶幸自己事先囑付妻子在2月6日先行前往請求師父加持,總算度過一場魔難。而這場魔難,事後追查似也肇因於家庭倫理,由於手足之間的不能諒 解,竟發瞋恚之心,欲以刀刃相殘。發此強烈心念之時,好像是我正在飽受折磨的時候。意念果真能感應而生諸魔事,豈不可畏?

如今師父早已仙逝,大興善寺業已遷離苑裡。每每想起自己當年年少輕狂,熱衷彌陀淨土法門,竟然奮不顧身,不禁啞然失笑。

後來,我有機會學習原始佛法,才知道閉關原來不是這樣子自我囚禁的關閉方法,而是 要學習難陀尊者的閉關方式才對。難陀尊者是佛陀姨母的兒子,也就是佛陀的表弟。他英俊瀟灑又風流倜儻,出家之後仍然喜歡穿著光鮮亮麗的好衣服,到處嬉戲調 笑。佛陀訓導他應修阿練若的頭陀行,要穿糞掃衣,常住山間林下,不要留戀五欲紅塵。他立刻痛改前非,關閉根門,收攝六根─眼睛所見之物,不再被它的形象和 顏色所吸引,不再留戀美妙的形象與色彩。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也是同理,因此就生起了嚴謹的自律和威儀,贏得了佛陀的讚許,並且成為比丘們的典 範。這才是真正的閉關啊!原來要關的並不是房子的門窗,而是我們身上的六個大窗口呢。

至於對魔的認識,也因為學習原始佛教而有了比較具體的瞭解。魔代表一股負面的心理 反作用力,當心向遠離時,便有一股拉回五欲紅塵的力量產生,他是叛逆型的夜叉,曾經一路跟蹤世尊七年,始終無隙可乘。最喜歡撓亂比丘尼,也會作弄比丘。 1971年底左右,我曾經深入法義,得到無量輕安法喜。當時魔念生起:「君方年少,何不在五欲紅塵裡先闖蕩一番,才不辜負此青春時光。」當時我不自覺地接 受了這個建議,迅速地退轉,因此也就蹉跎了28年的光陰,在家人是很不容易察覺到魔事的。

然而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學習原始佛教以後,卻發現彌陀淨土竟然不是像歷代祖 師所解說的那樣。可是當我有些能力來解說這部彌陀經的時候,我的兩位唸佛老師卻都已經不在人間了。昔日老師常說的「離經一句,允為魔說」,首先就要確定那 一部經典,究竟是不是真的佛經,才能判定何者是魔說。我多麼希望能把二千年來的真相告訴他們呢!

 

七、親見彌陀、觀音

1981年2月10日11:00,這是閉關的最後一天,一般稱之為圓滿日。今天感 觸良多,想起過去唸佛已逾七年,佛似乎一直在西天;如今用心唸佛七天,彷彿佛就在家園。看著彌陀、觀音的畫像,好像都在放光的樣子。黃色的光輪,圍繞著頭 頂和頸項,纖細的指端也有毫光射出,不知道是相由心生,還是燈光、燭光的反射和折射效果;或許是兩者的交互作用所塑造出來的感性情境吧!

12:00到了午休時刻,將合眼之際,似睡未睡之間,有點類似定境的情況下,忽然 看到彌陀現出丈六金身,雙盤而坐於室內空中,法座安祥,非常莊嚴,瞬間就隱沒了。接著是觀音顯相,她也是現大身相,站立於室內空中,寂然巍巍,非常肅穆, 瞬間也消失了。兩次顯相皆栩栩如生,非同一般肖相,也不是我佛堂裡用來禮拜的畫像,而是一種很少見,很特殊的形像,難以用言語或文字來形容。勉強要說的 話,似乎比較近似敦煌石窟或北魏雲崗石窟的作品。能夠親見彌陀現身,觀音顯相,當然是非常令人感動的事情。雖然並未開口對話,但是內心的喜悅已經足以讓全 身的毛孔盡開了。我一直深信不疑地懷抱著這份喜悅長達四年多,一直到1985年7月20日我的信仰受到嚴重的衝擊時,我還是不願放棄這一份執著。由此可見 神、佛、菩薩…顯相,是何等感人的事蹟,祂足以令人終生念念不忘的。

其他的宗教或民間信仰裡,也有不少人宣稱見過他們的神祇、先知或聖賢。有些是在夢 中,有些是在禱告時,有些則是在靜坐時。到底這些顯相的真實性如何呢?祂是來自個人熱切思念所產生的幻相呢?還是真正的神聖來到眼前呢?如果是幻相,它是 全然虛妄的嗎?還是有些可靠的?我們要如何來判別它?

很幸運的,公元1999年的電腦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 design)技術已經發展到三度空間(3D-3 dimensions)的顯相技術,我們得以藉用它來作個說明,就會比較容易瞭解。首先用電腦來比喻人腦的功能,電腦要能顯相當然需要有一套良好的軟體, 如果軟體不好的話,非但難以顯相,還有可能扭曲變形,完全不是真正所期望的形像,軟體的重要就像人的心─觀念,是否正確,是否清晰一樣。不正確的軟體─觀 念,當然就會產生不正確的形象;各式各樣的觀念和信仰,自然也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形相出來,這是不足為奇的。有了電腦和軟體,設計人員還要學會操作技巧,才 會運用軟體輸入數據,轉換空間。放大、縮小、斷面、特寫 乃至動態模擬運轉,檢查設計是否正確,會不會相互干涉…等。對有心要見神聖顯相的人而言,當然也要學會操作技巧,那就是禪定,在熟練的禪定技巧中,才能隨 心所願的顯現所要謁見的神聖。因此沒有禪定狀態的夢境,大多數是虛妄的,不足以採信。只有在極特殊稀少的夢境中,由天神或他力主控操作技術,而藉用人腦作 為終端顯示器,可能會在夢中告知您一些真實的訊息,但您還是不一定會分辨的。至於禱告,在虔誠、專注、安詳的狀態下,是接近於禪定的,偶而也會有一些顯相 出現。提到禪定技巧熟練的人,雖然易於顯相,但是如果他所用的軟體─觀念有問題,例如他所建立的信仰只是一種傳說,或者他所修習的教義只是一種推測,那麼 儘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在他的面前顯相,而且栩栩如生,那也只是一次成功的虛擬幻相而已。虛擬的幻相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虛擬實相,一種是虛擬虛相。 兩種幻相,我們在電腦網路中和電腦輔助設計中,均已處處可見。在虛擬故宮的實相中,故宮的實物形象是傳真傳神的;在恐龍生態的動畫裡則顯示出虛擬虛境中, 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這時候就需要智慧和真實的經驗才能判別了,您說是嗎?

下次,當您又聽說某某大師或某某大德見到了佛菩薩,您不妨問他,既然五蘊皆空了, 佛菩薩那裡來的色蘊顯相給您看呢?事實上,他們虛擬的大都是心中想念深切的虛相而已。只有斷盡一切煩惱,又具足心解脫和慧解脫的阿羅漢,才真的能夠虛擬出 佛陀的法身實相來。因為他具有佛陀遺留下來的寶貴軟體─四聖諦,而他的操作技巧又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戒、定、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他已超 越了時空的障礙,他真的像在3D設計中,可以輸入正確的數據,可以旋轉時空的座標,可以做動態的檢視─查詢角度、長度、旋轉、干涉…等,可以看到、聽到昔 日佛陀與聖弟子們的一舉一動,乃至參與對話,就像是靈山法會依然未散一般。雖然,這也是虛擬的幻相,但卻是虛擬實相,就像幾個世紀以後的人們,還是可以藉 助資訊傳遞的力量,看到、聽到故宮的虛擬實相一樣,三寶的形像也會藉著道、果、涅槃的力量傳遞下去,正確地在四雙八士的聖弟子心目中顯相的。您能判別虛擬 實相和虛擬虛相了嗎?

 

八、動

1985年7月20日,閱讀了印順導師所寫的「印度之佛教」和他所整編的「雜阿含 經論會編」之後,身心震攝不已,一則欣見原始結集的佛法真貌,一則憂愁自己從來所學習的淨土法門,究竟是根據誰的教導所產生的?是佛陀的教導嗎?那為什麼 最具代表性的雜阿含經裡,遍尋不著任何有關彌陀淨土的教示呢?那麼可能是後來的菩薩或祖師所提倡的了,那又是那個大德最先倡導的呢?彌陀淨土思想究竟是發 源於何時何地呢?淨土五經究竟是在何時編造出來的呢?華嚴經、法華經…等又是何人在何時何地根據什麼編造出來的呢?內心的震撼已經到了寢食不安的地步了, 十餘年來朝夕喃喃誦唸個不停的超級大偶像─阿彌陀佛面臨了重大的質疑,究竟他是誰?他生在何時何地?父母是誰?是什麼樣的家世身分?有沒有結婚生子?出家 証道的過程又如何?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的歷史資料可尋?有的只是籠統的文學記述、傳說和故事而已呢?我為什麼愚笨地捨棄了有明確史實記載,有具體真理記錄的 人間聖者─喬達摩世尊,而用了十餘年的光陰去追隨一篇公元初年間所編撰的故事呢?故事所介紹的卻又是一個來歷不明的外星人。一切只因為此經取名為「佛說阿 彌陀經」,而經文一開頭也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就這麼好騙?就這麼輕易地相信他是世尊親口所推薦的?這豈不是太天真了嗎?而我敬愛的老 師、師父們呢?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呢,他們又怎麼了?到底這個始作俑者是誰?身為菩薩大士或是一代大師難道還會騙人?如果沒有騙人,那他的動機何在?用意是 什麼?難道說是歷代祖師大德們都會錯了意,錯解了經中的含義?才會使淨土思想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充滿了迷信和外道風格。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一連串疑問,我動搖了。我雖然沒有立刻放棄唸佛的修持,但是我開始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信仰,更努力地研讀阿含經典,更用心地去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我要盡自己所能地去發掘事情的真相,我不肯再人云亦云地去追求盲目的信仰了。

由於鍥而不捨地一路追尋下去,後來我終於從歐、美、日、華的學術研究論文和考古文 獻中,陸續地找到了所需要的資料,解開了心中的迷惘。更幸運的是由於南北傳阿含聖典的比對之下,尤其是梵文漢譯的雜阿含經和巴利文英譯、日譯、中譯的相應 部,讓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正法的原貌,對正法產生了不可動搖的淨信,而在1989年寫成史念原始佛法一書,對上述的疑問有了局部的交代。例如阿彌陀經並不 是佛陀親口所說,它大約是在佛陀滅度後五百年左右,相當於公元六十年前後,當時大乘運動方興未艾,才由西方師從原始的阿含經裡取材,加以編撰出來的。他們 編撰的原意全然不是歷代祖師大德所想像或所闡述的那個樣子,這是時空乖隔,資訊誤差所造成的歷史錯誤,讓我們的彌陀家族近2000年來始終未能知道真相。 如今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我們終於有機會擺脫北傳的單一觀點,以及狹隘的中國佛教觀點,能夠參考南傳佛教和歐、日文獻報告,而作出比較有世界觀,比較公 正、客觀的判斷來,有助於去除我們心中的疑慮,讓我們的信仰真正達到「不壞淨」─不可動搖,不能破壞的堅定信念,而不是盲目的固執和堅持。我們今天所擁有 的資訊力量,是千百年來歷代祖師大德們前所未有的,希望人人都能善用它。也祝福大家都能証得不動搖的信念。

 

九、謎底揭曉

公元1986年12月31日上午10時。我趁著新年假期的空檔,把握時間進修佛 法。當我順著佛陀和五百阿羅漢所留下來的足跡,正要獨自摸索前進時,一個不留神,竟然從灰河南岸掉了下去,河水渾濁而滾燙,河床岸邊又佈滿荊棘利刺,稍微 動一動,就被刺得遍體鱗傷。正在驚慌失措的時候,放眼望去才發現還有許多人跟我一樣,都掉入河裡,載浮載沈地隨流飄沒著。這時候,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只 好把平日所學的看家本領─唸佛,拿出來。當我喃喃不斷地誦唸著阿彌陀佛,希望有奇蹟出現─阿彌陀佛會來救我脫離苦河時,又 聽見河裡的人也跟我一樣,全都喃喃不斷地誦唸著阿彌陀佛,全心全意地期待著他的救援。除了喃喃不斷的呼救之外,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什麼比較具體可行 的辦法。眼看著支撐不下去的人,一個接著一個慘遭滅頂,隨波而去,心裡愈發著急了。加上天色趨暗,更是令人心憂如焚。

這時,我心裡想著,再這樣唸下去,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奇蹟出現了,不如停下來看看有 沒有其它比較可行的方法。於是冷靜地搜尋四方,發現有個人很勇敢,竟然不願隨波逐流,反而逆流而上,手足勤奮地划動著,看來似乎很吃力。起初進度也不是很 快,似乎還看不出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忽然聽到旁邊有人在批評他說:「這傢伙未免太笨了,這麼緊張驚險的時刻,靠自己的力量怎麼可能脫險呢?我們還是依靠阿 彌陀佛的力量來救渡吧!」我心中懷疑著,自己都自顧不暇了,還有資格批評別人嗎?但是,實在無可奈何,只好接受他的建議,再度喃喃地唸起阿彌陀佛來了,還 是期望能有奇蹟出現,否則就真的完了。

唸呀!唸的,天色愈發暝暗了,還是看不出阿彌陀佛要現身的徵兆,倒是剛才那個逆流 而上的人不見了。正在耽憂著他是否也慘遭滅頂了呢?卻聽到上游的地方傳來喊叫的聲音:「喂!灰河裡的同伴們,我已經游到安全舒適的地方了,極樂國土就在這 裡呢!快點上來吧!」原來是他在大聲疾呼。這時候,河裡有人聽到了他的吶喊,就回聲問他:「從那個方向出去?沿著河道的那一邊出去?」還沒等到對方回答, 剛才開口批評的那個人,看起來似乎也是很權威的人士,屬於大師級之類的人物,又搶著說話了:「你何必問他,他自己都不知道從那裡出去,還在那裡吹牛。上游 那裡還不是跟灰河這裡一樣難熬,遲早還不是要被沖刷下來,何必理他!」。於是大家又安靜地跟著他,喃喃地唸起彌陀來了。想一想,權威人士就在身旁,跟我們 在一起感受著灰河的痛苦,我們不聽他的,難道要相信那個已經距離我們很遙遠,只聽得到聲音卻看不到人影的勇者嗎?這是人之常情,不難理解的。

然而聲音遼繞,盈迴耳際,我聽得出他肯定的語氣中,流露著智慧與慈悲,而且已經有 人跟上去了,我決定也要追隨他所提示的方向和路徑,放手一博,逆流而上。起初,真的也是顛三倒四的,擋不住急流的沖擊。慢慢地,我看到他留下來的繩索與浮 標,他在繩子上總共留了四個標記,當然是每隔一段就有一個浮標。我好不容易拉住了繩頭,就輕鬆多了,不再像他那麼辛苦地獨自奮鬥去為大家尋找出路。多麼令 人感謝!但是,猛然回首,已經看不到下游那些同伴們了。這時才警覺到,第一個浮標已經出現在前方了,而這個地 方也比較淺了,水也比較溫和了,棘刺也少多了。漸漸地,光線也漸趨明亮了。我尋著光明望去,終於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美麗景象─先是一片開闊的平地,可以站在 那兒觀察四方。又看見有一座硬質花崗岩的大石山,任風吹雨打也不會崩壞,不會穿孔。而那個勇敢的逆流鬥士,早已登上山頭,享用著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 美、輕、軟、香、淨,飲用的時候不會噎著,喝到喉嚨也不會嗆著,飲用完了但覺身體安適。不管是飲用,還是沐浴,都可以讓人離諸熱惱。山上的池中長著很漂亮 的七種蓮花,所謂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非常微妙香潔。嗅聞了花香 之後,可以循著四層階堂再登上石山高處,那裡有個五角形的樓閣,裡面有種種枕褥,散華遍佈,莊嚴勝妙極了。而在其中隨意坐臥,涼風從四方吹來,令人但覺身 心安穩。但見那個勇者,正身端坐在七重高聳的行樹下,高聲呼喚著:「灰河南岸極熱,又有很多荊棘利刺,大家趕快離開那黑暗的地方,到這充滿光明又美妙安樂 的世界來吧!」

經過了十餘年的努力,我終於走出了溪流幽谷,見到了我日夜所思念的極樂勝境。我興 奮地讚頌著無量光明的佛陀,他豈是別人,正是高坐在林間樹下那位喬達摩世尊啊!我熱切地品嘗著極樂淨土的安詳與寧靜,內心澎湃洶湧,久久不能自已。多年來 的懵懂,恰似微風吹散迷霧一般,頃刻之間煙消雲散,一目瞭然。原來極樂世界裡隱藏了天大的秘密,如今謎底揭曉了:

(1)所謂「灰」者,指的就是娑婆世界裡所充滿的貪瞋癡三毒。
(2)所謂「河」者,指的就是三種渴愛──感官欲望的渴愛,形象存在的渴愛,沒有形 象的渴愛。
(3)南岸極熱者,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感官的內、外作用之處。
(4)荊棘利刺,指的是五種感官欲望的享樂功能。
(5)天色暝暗,指的是無明障閉了慧眼,讓人看不到出路。
(6)河中很多人,指的是沒有聽聞或聽不懂真理的愚癡凡夫。
(7)河流指的是生死瀑流。
(8)逆流的勇者就是追求解脫之道的菩薩。
(9)手足勤奮逆流而上,指的是精勤修學。
(10)光線漸趨明亮指的是認識法要了。
(11)一片開闊的平地指的是持戒。
(12)觀察四方指的是思惟四聖諦。
(13)大石山指的是正見。
(14)八分水者,乃是指八正道。
(15)七種蓮花指的是七覺分。
(16)四層階堂指的是四如意足。
(17)五柱帳指的是五根。
(18)正身端坐指的是無餘涅槃。
(19)散華遍佈指的是各種禪定的解脫、三昧、正受。
(20)隨意坐臥指的是如來、應供、等正覺。
(21)四方風吹指的是四種增上心,見法安樂住。
(22)高聲呼喚指的是轉法輪。
(23)出聲詢問出路者指的就是舍利弗、目揵連等諸大聲聞賢聖。
(24)發言阻止眾人跟隨者,是指六師外道。

當我拉著繩子,跳回現前的時空時,才發現自己剛才融入了二千年前的時空裡。原來佛 陀滅度後約五百年,也就是公元紀元前後,那時彌陀信仰興起,印度西方的大乘師們熱衷於從原始的佛典─阿含經裡取材加以編纂,使它更擬人化、故事化、寓言 化。上面所記述的,就是我把最原始的經典─雜阿含經,第1177經(根據大正藏的排列方式,若參考雜阿含經論會編,則在上冊第348頁)加以改編寫成。目 的是要讓大家瞭解,在大乘初興的時代裡,大乘師就像我現在一樣,喜歡憑著個人的才華和感性來改編經文,認為更親切動人 ,更容易為信眾所接受,更容易宏暢佛法。卻萬萬沒有想到,編撰的故事原是立意很好的寓言,經過了多方的輾轉流傳,卻把故事寓言裡的表象當真,完全忘了其中 原本所蘊含的真義。就像手指頭本來是用以指出月亮的,後人卻把手指頭誤認為就是月亮了。事實上,雜阿含經第1177經,這篇灰河喻,也很可能是在公元前 100年左右才增補上去的北傳寓言作品,因為它的用語出現了雜阿含經裡所沒有的,也是佛陀的時代裡所沒有的「菩薩摩訶薩」一詞,在南傳的相應部裡也找不到 這篇經文,因此我才試著將它稍作增添。其實這篇寓言式的經文寫得很好,寓意也交代得很清楚,讓人知道要循著聲聞的道跡,由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 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的途徑,才能出離娑婆之苦,到達解脫的彼岸─極樂淨土。這原本是很清楚的事,但是到了公元紀元前後,阿彌陀經的作者就把它改編得 更加活潑生動、富麗堂皇了,以致讓後世的人們,完全迷惑在極樂的光景裡,完全忘了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一味迷信地想要不勞而獲地檢取現成。如果有這麼便宜 的事,世尊又何必誨人不倦地說法四十九年;而三藏十二部,比丘二百七十餘戒,戒、定、慧學還有什麼價值可言?

謎底揭曉了,真相是無情的。其實您只要把灰河喻和阿彌陀經對讀,您還是可以從後期 的阿彌陀經中,看出真相的蛛絲馬跡來的,不知道您有沒有勇氣再看下去。如果您的偶像垮了,如果您的世界崩塌了,請相信我也曾經深嚐過這一份痛苦。但期盼您 能夠從廢墟中勇敢地再站起來,因為您已經知道了明確的方向。何況彌陀經中還蘊含著另一層次的寓意呢,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們所未曾解開的,您想再深入地瞭解 嗎?祝福您有追尋真理的決心。

 

十、曼谷街頭

公元1987年5月,一則為了印証閱讀雜阿含所產生的疑慮─大乘和彌陀淨土思想都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教導;二則為了一睹比丘僧的風采並予以供養;三則為了觀光旅遊;我前往了泰國曼谷。

到了曼谷,就設法張羅要進行街頭供養的食品,特別又換了一疊10元的泰銖。第二天 清晨就興沖沖地趕早去供養,恭恭敬敬地把食物親自放入缽裡,滿足了多年來親手供養托缽僧的心願。接著下來要供養金錢,結果比丘們都不肯打開缽蓋,我以為是 自己不夠恭敬,就趕快跪了下來,恭恭敬敬地再把鈔票呈上去,結果還是拒收。我以為是比丘們太客氣了,就強行把錢放在缽蓋上,誰知比丘們卻任憑鈔票隨風吹落 街頭,一點也不在意。我一時愣住了,也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後來,我看到年幼的沙彌,就趕快前去,仍然恭恭敬敬地跪著呈上鈔票,結果也是一樣。我尷尬 而呆呆地跪在曼谷街頭,真的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毛病。

我記得有一年,佛光山 從北到南進行行腳托缽,路過台中雙十路文英館 的時候,我和內人換了一大疊百元鈔票,兩人分別守候在道路的兩旁,逐一放入缽中,深恐錯過了一位法師,當時內心供養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的。

後來仔細重讀雜阿含經聚落主相應第五經時,才知道沙門釋子,不論是比丘、沙彌、比 丘尼、沙彌尼都不可以自行接受並儲蓄金錢和金銀珠寶的。佛陀還告訴聚落主說:「如果沙門釋子自行接受或儲蓄金錢、珠寶,是清淨的行為的話,那麼五欲功德也 都屬於清淨的行為了。」對照巴利聖典相應部 ,聚落主相應第十經,那就更嚴格了,佛陀說:「如果認為金錢是清淨的,那麼五欲也是清淨的;如果認為五欲是清淨的,那就不能把他視為沙門釋子了。」言猶在 耳,佛滅百年以後就有人自行籌謀要加以修改,如今更是支離破碎了。我在曼谷街頭就出足了洋相,自己還不知道錯在那裡呢!(事實上,今天的泰國,還是有些收 受金錢供養的現象。)其實我們在家人應該細心地學習四事供養,全體信眾都要隨分隨力地適時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生活必需品,讓比丘僧可以專心修 行,這才是皈依之禮啊!

初到曼谷的時候,看到比丘的缽具跟服裝都大異於中國,尤其是他們接受一般飲食的供 養,並沒有吃素的習慣。有些人一貫以北傳大乘的我慢語氣批評說:「那是聲聞,那是小乘。」沒錯,那正是聲聞,正是認真聆聽世尊的原音,代代相傳,代代依此 教誡修習;以聽聞佛陀親口對話的聲音為準,不以後世的文字遊戲為準,那就是聲聞。您可知道,佛陀的時代裡並沒有文字的記錄,也還沒有紙筆。不仔細聽聞,不 用心記誦,佛經怎麼流傳下來?我們要聽的正是這聲聞的原音啊!至於文字和書寫材料,在印度,那是佛滅後大約五百年,接近公元紀元前後的事了。那時皇室獎勵 文學創作,初期大乘經典就是在那個時期大量出爐的。有了文字,就將自己的作品貼上「大乘」的標籤,又把佛陀的原音貼上「小乘」,這樣是不是謗佛、謗法、謗 僧呢?如今聲聞的原音錄在南北傳的阿含聖典裡,比CD、光碟還要清晰,為什麼不仔細聆聽呢?宗教文學家的作品雖然多彩多姿,但是有聲聞僧的真實法義嗎?聲 聞絕不是小乘,他們的法義、戒行乃至衣缽和生活習慣都流露出佛陀時代的修行風範來,您能說佛陀的教導是小乘嗎?我們中國原本也有這個機會的,公元前214 年,秦始皇33年,外國沙門釋利防等18位賢者,賚佛經來化始皇,竟被秦始皇囚禁。秦始皇34年,焚毀詩書百家語;35年活埋儒生460餘人。他的暴政犯 下了淊天大罪,他全面阻斷了原始佛教在中國開展的機會,他盲聾了中國人的耳目,迄今(公元1999年)已達2213年之久,使得賢聖的僧伽始終未能長住中 國乃至台灣。同一時期,印度阿育王所派遣的僧團,經由錫蘭傳到泰緬,正是流傳到今日的聲聞之教。而我們的國人卻要遠渡異國,才能偶而見到思念的僧伽,真是 情何以堪?

後來,我在泰國拜訪了一些寺院精舍,除了中國僑界的寺廟之外,沒有阿彌陀佛像,也 沒有菩薩像;沒有大乘經典,也沒有鑼鼓聲;聽不到叩叩不斷的木魚聲,也看不到光鮮亮麗的黃色衣袍…。阿育王的時代裡是沒有這些東西的,佛陀的時代裡就更不 用說了。試問,我們的祖師大德們怎麼可能知道這些呢?然而,我們知道了,有勇氣去突破嗎?有勇氣改弦易轍嗎?有勇氣擇善固執嗎?還是要繼續背負歷史的包 袱,永遠捨不下這個重擔呢?

 

十一、史念原始佛法

公元1989年6月底送走漢堤帕羅比丘等一行人回澳洲之後,就半隱居在台中大坑的 蓮心精舍裡,仔細研讀歐、美、日、華、泰、錫的一些文獻資料後,以我對雜阿含經的信仰和理解為基本立場,寫下了「史念原始佛法」這一本書。當時的情形有點 不可思議,彷彿有一股使命感在驅使著,每天下午一坐下來,就像老僧入定一樣,奮筆疾書,一篇接著一篇,文字非常簡單,卻能提示種種重點,就好像有天人在指 導一般。公元1990年4月,就自費把它出版了。因為耽心對大乘人傷害太大,所以我在封面加註,提示一般人不要隨便閱讀這本書。因此,這是一本限制級的 書。

出書前,原本天真地以為這下子真相大白了,台灣的佛教一定會有重大的變革了;出書 後才知道事情遠非想像的那樣,原來它從「限制級」變成了「禁書」。台灣的教界及某些佛學院曾經強迫學生們要把它交出來,集中起來沒收掉,至於有沒有勒令燒 燬就不知道了。還好,當時台灣已經解除戒嚴令了,言論自由受到尊重,不再有白色恐怖了。比較起印順導師當年因為「北拘盧洲」的描述,飽受密報和再審的種種 情形,台灣教界還是進步了些,雖然還沒有開放到讓學生們充分去享受學術自由,至少也只是沒收而已,沒再給人戴帽子或誣陷別人了。當然,或許私下謾罵幾句也 是人之常情,您說是嗎?不知道您讀完本書的每一章時,有沒有停下來咕噥幾句呢?注意啦!請不要妄語,不要惡口,不要兩舌,不要綺語哦!共勉之。

談起史念這本書,實在是兩個極端的評價。寫信來讚美、感謝和鼓勵的不乏其人;寄錄 音帶來大肆批評的也有其人。看懂的人說是受益匪淺,感動良深,要求助印;有好幾位出家人還自掏腰包,印個千百本來贈送。受到傷害的人就說:「哦!歷代祖師 大德都錯了,就只有你某某人是對的?」就有一對莫逆之交,因為這本書而翻臉,結束了多年的友誼。其實孔夫子說:「勿以言舉人,勿以人廢言。」不要因為作者 講得頭頭是道,就認為作者有什麼了不起;也不要因為作者的身份卑微,就認定他講的不足採信。大家不妨冷靜下來,就事論事,逐項討論,真相是不怕反覆思辨 的,您說是嗎?

在史念原始佛法裡,已經逐步點出了西方淨土思想的歷史軌跡,它的時代背景,它的演 變過程,從萌芽到興盛,從印度到中國,從慧遠大師到印光…。其實在寫史念一書時,真相已經很清楚了,但是還是點到為止,不想寫得太詳細。畢竟身為在家人, 要給法師們一個思考和迴旋的空間,最好是由他們自己來揭開全部的真相,因此在書中也提到了揭開真相的方向,希望有善知識肯認真地研究南、北傳的阿含經,重 新正確地來解析「阿彌陀經」。然而這一等就是十年。

這十年來,自己也遲遲不肯動筆,那是有原因的,因為前幾年我的內心很不平衡,難以 克服心結的鬱卒。史念出書後,等於推翻了自己的超級大偶像,也否定了過去近十八年所服膺的大乘思想,幾乎跟過去的師友們都劃清了界限,我沒有地方可以去 了。過去,三不五時就往師父那裡跑,春節初一更是搶頭香,見到每個師父都是恭恭敬敬地頂禮,獻上虔誠的供養;那種供養、親近師父,如沐春風的喜悅真是筆墨 所難以形容的。現在呢?師友不理解,家人不諒解,似乎我是個無情無義的人;而自己內心也懊惱著:花了這麼多時間、心力、錢財,誠心誠意地去追求真理,老師 們為什麼把這樣的法門教給我呢?在想不開的日子裡,感謝內人細心安慰我說:「你不必後悔,應該往好處看,過去的每一步都在推動你往前去尋找真理,你的基礎 打得很穩,尤其是現在你真的找到了,而台灣有幾個人能夠?你是不是應該為自己慶幸才對?」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另外有個朋友看到我為了真理,不惜離開過去 的師友,鼓勵我說:「吾愛吾師,更愛真理。」聽起來更是如獲知音。而我自己也加強慈心的修練,慢慢地體諒了老師們的立場,在他們那個時代裡,資訊不正確又 不完整,祖師大德們代代相傳,一直就是這個樣子了,他們又不是故意要騙我,要浪費我的生命。心結漸漸鬆散了,心意也漸漸明朗了。公元1992年,我終於在 泰國東北的烏東泰尼省,找到了帕邦塔寺,前往我心目中的四雙八士賢聖僧座下皈依。公元1992~1996年間,我陸續編譯書籍,為台灣信眾介紹真實的佛、 法、僧三寶。

近幾年來,情況有了很大的不同了,台灣的出家人和在家人前往泰國重新受戒、出家的 人數日漸增多;前往參訪、供養的人士也絡繹於途。迎接南傳大師、比丘或在家大德來台教授靜坐禪修的也時而有之;從美國回台講授原始佛法的歸國學人也頗用 心;在泰國出家後回台開辦原始佛教學苑的熱心人士也很積極。緬甸來台,帕奧禪師的禪修班,連續二屆,參加的僧尼都將近兩百人。有些尼師留泰,一住就是三、 四年,耐心和毅力實在令人欽佩;有些男眾因為語言不通,反而一、二個月就鎩羽而歸。大體上來說,台灣原始佛教的發展已經起步了,相較於十年前,史念原始佛 法初寫成時,實在有很大的不同了。然而,仍然沒有一個很適當的園林精舍來迎接無上的福田─賢聖僧,到台灣來常住,好讓我們能夠在本島就地親近供養三寶,不 必迢迢千里遠飛泰緬,那該有多好!讓我們共同期盼台灣給孤獨長者的早日出現吧!

有鑑於種種機緣的成熟,而反省自己內在的心結也已經打開了,因此在公元1999年5月29日,我把自己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記述下來,寫成「走出彌陀的光環」一書,希望有助於彌陀家族的成員,早日回歸到原始佛教裡來,才不辜負此生學法的因緣。

 

十二、河川、河川

公元1985年7月20日,我的淨土和大乘信仰動搖之後,我漸漸對唸阿彌陀佛比較 不熱衷了。我從印順導師那裡學會了要憶念佛陀的功德,也從雜阿含經上知道了正確的念佛方法。到了公元1986年12月31日,我從雜阿含經中,初步揭開了 極樂淨土之謎後,就更疏於唸阿彌陀佛了。我想起了雜阿含經中,摩訶男居士跟釋氏沙陀,有一天起了爭執。釋氏沙陀堅持說:「成就三法就可以達到須陀洹的果 証」,摩訶男居士毫不讓步地駁斥他:「佛陀說須陀洹成就四法」。後來他們都一致採信世尊的教導,並且明白表示,當像法生起的時 候,不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或世人怎麼說,都寧願追隨佛陀所說的,絕不聽信其他人所說的。如今,佛陀的教導已經明 確地出現在眼前了,這是祖師大德的時代裡所不知道的,他們怎麼會知道雜阿含經才是佛陀真實的教導,而大乘經典大都是佛滅五百年以後的文學作品呢?我不能再 聽信祖師大德了,我要依照佛陀教導的方式來念佛了:「世尊具有如是功績和美德:他是阿羅漢(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 士、天人師、佛、世尊。」我開始嘗試正確的念佛方法了。

這期間,最讓我難為情的卻是自己的妻子,她開口說話了:「十多年來,我跟著你,看 著你唸佛之外,又是禪宗靜坐,又是密宗金剛灌頂,又是淨土閉關…我都無條件地支持你,一直地跟隨你,每一次你都說“我找到了”可是過了不久,你又有新花樣 了。所以,這次我不跟了,我要看看你能持續多久,然後再說。」聽了這一番話,又想起金門當兵時那「一針一彌陀」的綠色毛毯,我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要從何說起 了,只能再三強調:「這一次絕對是真的找到了,絕對絕對不會再有所改變了。」一個真誠追究真理實相的人,卻像個見異思遷的浪子一樣,飄泊在各宗各派的言論 裡,大家都說自己才是真的、最好的;如果不是四雙八士的聖弟子,就只能隨著他們的舌頭上下擺動,左右飄搖了。但是這時候,我已經抓住繩頭了,也看到第一個 浮標了,不可能再動搖了,只是不知道要如何向自己最親蜜的愛人同志說明罷了。

有一天,我問她:「妳出嫁以後會不會常常想念爸爸?」

她說:「會啊!怎麼可能不想念呢?」

我說:「不知道妳都是怎麼樣想念他的?」

她說:「想起小時候他對我們的種種關心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啊!」

我說:「比如說呢,妳能不能舉個例子說說看?」

她說:「好啊,例如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約1964年),爸爸用那一台125CC的巨無霸摩托車載著我跟妹妹到台中市的綜合大樓去玩,還買新衣、新鞋給我們,又第一次嚐到那麼好吃的霜淇淋。回到鄉下來,同學們都很羨慕呢。」

我說:「還有呢?」

她說:「有啊,例如我小時候功課不好,爸爸就特別請呂老師當家教,到家裡來教我讀書。我還是沒有多大進步,爸爸也沒有生氣,仍然很慈祥地安慰我,鼓勵我。」

我說:「有沒有印象最深刻的?」

她說:「不但印象深刻,而且糗死了!我到台中來讀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突然M/C第一次來了,我嚇壞了,驚慌失措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就趕快打電話回家。爸爸立刻騎著摩托車載著媽媽,老遠地從豐原趕到台中來給我解圍。」

我說:「有沒有最讓妳感動的呢?」

她說:「那就是決定要嫁給你的時候,他知道你吃素,明明不喜歡,卻沒有反對。只問我一句“將來出家當和尚去了怎麼辦?”還是讓我嫁給你了。」

我說:「談談爸爸本身的特質,不是跟妳有關的,有什麼讓你想念的。」

她說:「爸爸少年的時候就喪父,他是長子,下面還有五個弟弟。他經營事業,照顧弟弟,一直到替他們都娶了媳婦為止,是個很有責任感的男人。」

我說:「爸爸對妳的衣服、飲食、生活起居等照顧得無微不至,對你而言,這是不是 「慷慨、佈施」的美德?爸爸關心妳的學業,給妳安慰鼓勵,對你而言這是不是「慈悲」的美德?爸爸遠從豐原趕到台中去給你解圍,對妳而言這是不是「尋聲救 苦」的美德?爸爸不反對妳嫁給我的,對妳而言這是不是「寬容和尊重子女」的美德?爸爸肩負起長兄如父的重責大任,要忍受多少艱辛?對陳家而言,這是不是 「忍辱負重」的美德?爸爸一路走來,拉拔叔叔,又養育妳們四姊弟長大成人,對陳家而言,這是不是偉大的功績?妳是不是在懷念爸爸的這些功績和美德─也就是 『功德』呢?」

她說:「應該是的。」

我說:「那現在換個方式來表達妳的憶念好了。我這個計數器給妳,妳喃喃不斷地唸著爸爸的名字“河川、河川、河川…”每日念一萬遍來表達對爸爸的思念好嗎?」

她沈默不語。

我說:「妳這麼唸下去,就能表達妳的感恩嗎?爸爸會喜歡妳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嗎?爸爸會不會覺得很煩呢?」

她還是沈默不語。

我說:「我們憶念佛陀也是一樣的,憶念他的功德,他留給人類和諸天無量的功績和教 化的美德。就只簡單地說說第一項功德“應供”好了,其實他的巴利原文是“阿羅漢”。為什麼應該殷勤供養阿羅漢呢?因為他已經斷盡一切貪瞋痴的煩惱,他能給 人間和天上的心靈帶來無限的庇護和提升,乃至解脫的潛能。他是人間天上至高無上的福田,值得一切有情眾生來尊重供養,所以才叫做“應供”。妳知道了嗎?後 面還有八項功德,每一項都非常值得我們仔細地去憶念。這樣我們才會真正地認識佛陀的偉大,而不只是停留在一個空虛的名號而已。妳能明白嗎?充分認識了這些 功德之後,我們就會漸漸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就像妳愈是想念爸爸的功德,妳就會愈清楚自己該怎麼做了,是不是?」

過了好久,她終於想通了。她說:「謝謝你仔細地為我作了很貼切的比喻。」從此優婆塞和優婆夷又過著夫唱婦隨,人間天上的好日子。

 

十三、我寧願挑著磚塊

公元1974年前後,我剛追隨李老師學習淨土法門又自行決定吃素的時候,只不過是 個大三、大四的小伙子。這樣子的行徑,在鄉下地方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媽媽心中很不以為然,時而譏笑我說:「看千看萬,看上看下,都沒有人走這一條路, 只有你一個人走這一條暗散路。」我依然不為所動,我行我素,甘之如飴。

公元1980年,我們全家因為米糠油中毒而前往苑裡大興善寺求救後,由於痛苦的折 磨,媽媽的態度有了轉變。等到弟弟過世後,由於家破人亡的相繼煎熬,加上師父的慈悲開導,媽媽也積極地唸起阿彌陀佛來了。這時候,她為了不忍心見我長期吃 素,又為生活奔波而身形憔悴,居然跑去請求師父,要我放棄素食。更讓我吃驚的是,師父竟然答應了她的請求,對我曉以孝道,要我遵照母親的意思去改變飲食方 式。儘管當時我心裡有一百個不願意,其實我也不可能因為母親的要求而讓步;但是,師父已經是我心目中無可替代的大 菩薩,於是我聽從了。還記得當年再夾起第一塊肉的時候,那種葷腥噁心的感覺,實在很不是滋味。更不可思議的是,我放棄了素食,母親卻開始吃起素來了,大概 是為了愛子心切,想要彌補自己的歉咎吧!天下父母心,實在令人感動。

從此媽媽吃素、唸佛,越來越認真。師父仙逝後她到太平的某個精舍去唸佛,更是風雨 無阻,日日報到。她們老師還設計了打卡的方式,就像工廠上、下班一樣,上午、下午、晚上各打一次,累積幾次算滿一願,唸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可能要花個 四、五年的光陰。唸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四十八願可能也唸滿兩次以上了吧!

看著媽媽老邁的身影,尤其是十多年的素食吃下來,加上衰老貧血,關節疼痛、腎臟慢 性衰竭、心臟喘息、耳鳴、眼花…的毛病都來了。她卻咬緊牙關,十數年如一日的,要硬撐到底,決心要在那裡求往生。我看了於心不忍,常常要她放棄素食,注意 營養。她卻固執得很,一如我當年的模樣。可惜,師父已經圓寂了,要不然我也要去請求師父,要她老人家放棄素食。有時候看她貧血嚴重,受盡折磨,我心裡一著 急了,就把歷史的真相搬出來刺激她。我說:「媽,素食不是佛陀的教導,那是叛徒提婆達多的主張,為了這些事情 已經破壞了僧團的和諧和法輪的運轉,而提婆達多身壞命終掉到地獄裡去了,您知道嗎?原始的經藏和所有的律藏裡都清清楚楚、詳詳細細地記載了這些。就是佛陀 本人和諸大阿羅漢也都不贊成吃素的主張,那是屬於外道的主張,您知道嗎?重要的是不要殺生,至於三淨肉的範圍內是可以食用的。」刺激她的用意當然是要她放 棄素食。但是她依然故我,我行我素,一如我當年的模樣。

我學習原始佛法以後,家人也漸漸對真正的佛法僧三寶有了瞭解,慢慢地也不再唸阿彌 陀佛了,開始憶念佛陀的功德了。媽看到我們念的佛陀跟她不一樣了,心裡起了恐慌,深怕後事不能依照她的願望處理,障礙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原先還指 望妹妹來幫她安排的,想不到妹妹也皈向原始佛教了,這下可怎麼辦才好?她後來想通了,不指望我們臨終替她助唸了,她要依靠她的老師和蓮友來安排往生的儀 禮。恰好她的老師又專門做這方面的服務,媽媽就放心多了。不放心的反倒是我,真實的三寶已經漸漸被局部的台灣出 家和在家眾所瞭解了,我卻無法說服自己的母親皈信真實的三寶,這可怎麼辦才好?

媽媽不識字,卻能誦完整篇彌陀經;十多年如一日從不懈怠;她的毅力和精進實在令人佩服。有一天,我跟她閒聊時就問她:「媽,您四十八願都唸滿了,是不是有往生的把握了?」

媽說:「老師都不敢說有把握往生了,我怎麼敢這麼說。」

我說:「那您唸了那麼多年,有沒有覺得煩惱減少了許多?」

媽說:「我煩惱的可多啦!沒有人像我有這麼多的痛苦啦!」

我說:「媽,像您這麼認真又賣力地在精舍當煮飯的義工,精進了十多年怎麼會這樣呢?是不是您的方法錯了呢?」

媽說:「我也不知道,反正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就是教人這麼唸。千千萬萬人,大家都這麼唸,我跟著大家唸就對啦!」

我說:「媽,譬如煮飯,只要選好鍋子,洗好米,放對米和水的比例,燒起火來,過了 一段時間,聞到飯香蒸騰,聽到沸聲撲撲,打開鍋蓋確認一下,就知道飯熟了沒有。只要程序對了,方法對了,目標自然就達成了。並不需要您在旁邊喃喃不斷地誦 唸著“米啊!快變成飯啊!”才會煮得熟。媽,願望只是一個引導,最重要的是要有相應於願望的正確方法,然後加上努力,願望才會實現的。一個人很認真地去施 肥,他的作物卻不開花結果,因為他錯用了鉀肥,他用的方法跟目標並不相應啊!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勞無功的。媽,您知道嗎?」

媽說:「孩子,我不識字,我懂不了那麼多原始佛法啦!反正我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

我說:「只要聽得懂,記在心裡,就好了。聲聞弟子就是認真聽佛所說的,依法去修行啊。那我來教您怎樣念佛功德好嗎?」

媽說:「我老了,來不及了,不要學那麼多了。」

我說:「媽,就是因為您老了才要趕快學正確的,趁現在還來得及啊!譬如一個人在無遮的佈施大會上,沿路檢拾磚塊,到了接近路的盡頭時,忽然看到一方金塊,他是不是應該立刻卸下磚塊,檢起金塊來呢?」

媽說:「孩子,多年來我已經習慣了,我寧願挑著磚塊,你就別再障礙我了,各修各的好嗎?」

我啞口無言。

退一步想想,母親年逾七十七,能有個道場和蓮友們相聚共修,至少比在養老院裡好多 了。假如她留在家裡,就像她自己說的,容易想東想西,心肝打結愁,日子反而難以打發。而我自己又有多少時間和耐心來付出和照顧她呢?想到這裡,也就不忍再 苦苦相勸了。內心則是盼望著台灣的給孤獨長者趕快出現,如法地建立起適合僧伽居住的精舍來,並且迎請賢聖的僧伽長住台灣,讓我們的父老兄弟姊妹們都能有個 終生的皈依處。內心不禁又強烈地憶念起僧伽來了:「世尊的聲聞僧伽,正向、直向、真向、善向,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 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尊重佈施,殷勤供養。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樣的,再度地提醒您,我們的祖師大德們和我們週遭的大多數蓮友,都不曉得要這樣 地憶念僧伽呢!即使知道了,他們也可能不屑一念,因為他們認為“聲聞”就是小乘。全然不知道大乘正是佛滅五百年後的新興宗教,他們創新教義,自己貼上大乘 的標籤,卻把佛陀原始而真實的教導稱呼為小乘,用來彰顯自己的功德,吸引廣大的群眾,卻不知道自己已經犯下了謗佛、謗法、謗僧的瀰天大過,而辜負了千古以 來信眾的熱誠。這件事情的荒謬,就像有個商人進口了法國的白蘭地之後,混合了一些凍頂烏龍茶,使酒色略呈琥珀色,然後把20年的標籤改貼成25年,並且加 上“特級原裝”的字樣。結果售價暴增雙倍,市場上居然還供不應求呢!這就是我們的消費者嗎?您願意當個只相信標籤卻不想辨識內涵的信眾嗎?您情願一生一世 都挑著磚塊嗎?

 

十四、想起彌陀家族

公元1999年4月9日,我離開了近23年的職業生涯,就在我最春風得意的時刻 裡,不論是職位、待遇、雇主與同事的情誼、業績、商譽都是顛峰狀態的時候,我從掌聲中走下了舞台,從絢爛中走向了淡泊,實現了生涯規劃中的退修計劃─退隱 而修身的願望。雖然,得到了內人的鼎力支持,但是剛開始賦閒在家的日子裡,每每看到自己站在第一屆小巨人的獎座前,跟當今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先生合照的相 片;又想到老闆和同事們苦苦挽留的人情,甚至連跨業交流會的楊董都熱心地要舉薦為傑出(總)經理人的盛情,我似乎是辜負了太 多人的期望了。但是,我還是狠下了心,咬緊牙關不讓眼眶泛紅。雖說經過了23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年輕時的夢想,但是要放棄多年耕耘所得的名利,畢竟還是 不容易。不過比起佛陀放棄王位的繼承和皇宮的榮華富貴,我的一切實在又不值得一提了。想想,自古以來多少賢聖僧眾,例如大迦葉尊者,放棄了財富名望,離別 了父母妻子去追求真理,而我只是小小的退隱修身而已,又算得了什麼呢?然而在這段過渡時期裡,還是要感謝摩訶布瓦尊者、潘那維多長老(我的皈依師)和鄔達 摩比丘,遠從泰國來信,給我殷殷教誨,讓我渡過了內心的煎熬。也要感謝內人的全力擁護,讓我在獨居的日子裡仍然過得很安詳自在。

由於離開職場家族的痛苦,又觸發了我當年離開彌陀家族的往事,於是在自修之餘,誠 心誠意地為我所惦記的彌陀家族來訴說這些陳年舊事,希望能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所不悅的話,也請諒察我的一片赤誠,甚至不惜犧牲職業所得,情願做這件吃力又 不討好的事,只因為我從彌陀家族中出走十年多了,卻仍然經常想起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分享我的法樂。

 回想中國的彌陀家族史,大致可摘列一些資料如下:

 1.公元228年,三國時代吳大帝黃武年間,支謙漢譯阿 彌陀經。

 2.公元375年,晉孝武帝時,道安鑄造丈六彌陀金銅像,安置於檀溪寺。

 3.公元402年晉安帝時,鳩摩羅什以曼妙的文筆譯出今天大家所誦讀的「佛說阿彌陀經」。

 4.公元402年7月,慧遠與劉遺民等18賢者,領導123人結成白蓮社,於阿彌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

 5.公元528年,北魏曇鸞依照世親的「往生淨土論」,開創了口誦「阿彌陀佛」而求往生的淨土法門。

 6.公元620-645年間,唐朝道綽力倡淨土法門,說唸佛為易行道,是開悟的捷徑。

 7.公元650~681年間,唐朝善導傳說「唸一聲佛,放一道光。」把高聲唸佛與放光結合起來吸引更多唸佛人。

 8.公元766~805年間,唐朝法照、少康不但稱名,又發明五音曲調的「五會唸佛」,更以音聲作佛事。連小孩都來參加唸佛。正所謂「家家彌陀」之盛況。

 9.公元1042年,宋朝神照於天台結白蓮社,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踴躍參加,每每集合數萬人唸佛。

  10.公元1535年~1615年間,明朝,蓮池提出「三種人唸佛」、「三種唸佛人」、「三種唸佛法」。他提倡道綽用小豆計數的方式,即十唸、百聲、千聲、萬    聲的念佛計量方法。更把明朝的結社唸佛風潮推向了顛峰。

  11.公元1861年~1940年間,清末民初,印光以「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唸佛秘訣。」並倡十唸法門。

  12.公元1949年~1986年間,大陸來台的廣欽、煮雲、懺雲,李炳南居士,都受到印光深刻的影響,全力在台推展唸佛法門。

  13.公元1999年間,全台教界瀰漫在一片彌陀聲中,彌陀道場不計其數,僧俗以唸佛為課者,估計不少於20萬人。

以此看來,中國彌陀家族自慧遠、劉遺民結社以來,已經1597年(計至公元 1999年止),歷代彌陀家族的成員,從出家到在家,從王公卿相到販夫走卒,從百歲老太婆到三歲童子,從漢民族到五胡…彌陀家族的成員實在是不計其數。就 以今天台灣唸佛的人數,估計至少有20萬人,假設每人平均投入10年的光陰來唸佛,那麼累計就有200萬人年的唸佛功力了;如果這是正確的往生法門,我們 真想知道到底多少人已經有了上品、中品或下品往生的把握?他的把握又根據那些具體的成就?如果無法回答的話,我們是否要重新評估這個方法是不是正確?效率 如何?會不會做虛功?

因此,在以後的篇章裡,我們就要以最初同時也是最新的觀點,重新來解讀「佛說阿彌陀經」了。希望彌陀家族的成員們,都能仔細地思考經文裡面的真實含義,不要再被曼妙的詞藻給眩惑了。

 

十五、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當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這無論是從梵文的阿含聖典,或是從巴利文的 阿含聖典裡,都找不到這部經的。其次,再從「他方佛」、「十方佛」的觀念來探討,也是如此。佛陀的時代裡並沒有提到「他方佛」或「十方佛」,只有提到「三 世諸佛」,並且說「過去諸佛如恆河沙」、「未來諸佛如恆河沙」,然而卻沒有說現在諸佛如恆河沙。早期的佛典裡,還是只有提到過去七佛而已。我們不知道有沒 有十方佛,因為佛陀未說,而現代天文學連外星生物都還沒找到,更不要說外星佛陀了。「有沒有外星佛陀」,這跟我們的解脫無關,我們不必去猜測有或沒有,推 測而引起的爭執是一點意義也沒有的。浩瀚的宇宙,「想當然有他方佛」是大眾部主觀的論斷,卻不是根據佛陀的教導。其次再從「菩薩摩訶薩」的出現來探討,也 不會是佛陀說的,因為佛陀的弟子就只有四雙八士─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根 本沒提到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一詞要到佛陀滅度後大約330年(公元前150年左右)才出現。剛開始也只是用來稱呼佛陀的本生而已,後來到了公元紀 元前後,才產生一連串的大乘菩薩。佛陀怎麼可能用滅度後330年左右的「名詞」和「人物」來說法?

既然如此,為何要說是「佛說」呢?那編撰本經的人不是犯了妄語嗎?事實上編撰的人 自認為他的素材是取自阿含經,只是加上當時流行的社會觀念,例如「十方佛」、「菩薩摩訶薩」等,使經典更切合時代的需要而已,並不違反佛教。然而在大乘初 興的日子裡,就像今日的新興教派一樣,在傳統佛教看來,它是想像杜撰的,虛偽不實的。因此,大乘經典傳出的初期必然遭到強烈的否定,所以編撰者就更需要加 上「佛說」兩個字,來強調並保証作品的可靠性了,保証是符合於佛陀所說的旨意。因此「佛說」兩個字,是在表明作者的心跡,並為整篇經文作背書。

再談「阿彌陀」三個字,大家都知道是「無量的光明」和「無量的壽命」。為什麼要強 調無量的光明和壽命呢?因為這是當時西南印度一帶的社會心理需求。稍早一些時日,印度東方艱苦的農業區裡,首先由制多山部傳出了救度婦女和疾病的阿閃佛。 但是西南印度有港都,是富庶的商城,由阿拉伯海間往來的船隻送來的,不只是安息(波斯)、埃及的貨品,還有西方光明燦爛的文物和永恆的訊息。這正是繁華的 商業人士所要追求的,因此正量部的作者巧妙地掌握了這個時代的脈動,傳出了比阿閃佛國更莊嚴富麗的阿彌陀國度,滿足了「光明」與「永恆」兩種人性長期而共 同的渴求。

然而正量部的作者絕對不是那麼膚淺,只想寫一篇烏托邦式的美麗詩篇,來參加卡爾達 馬喀王朝的徵文比賽而已,更不是只想要贏得大家的讚譽與傳誦而已。實際上,他很用心地從阿含經中去選取素材,然後參考蘇巴達航海記的故事,以當時波斯流行 的寓言方式,寫下了這篇經文。他要用民眾所熟悉、喜歡的故事題材,來蘊含深奧的修行經驗,引導信眾從世俗的繁華絢麗中,走入身心的世界裡來。他的寓言故事 寫得很美,但是不明瞭故事的寓意,就面目全非了。且讓我們逐步來欣賞並解析他的作品吧!

 

十六、如是我聞

現在我們來看第一段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 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乾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梨槃陀迦、難陀、阿難陀、羅候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 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俱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本經作者既然自認為作品是承襲佛說,自然也就用相似於阿含經的結集方式,以「如是我聞」來做開場白,以昭公信了。

事實上,經裡的「一時」已經是公元60年前後了。而佛陀一生遊化49年的歲月裡, 後面大約有25年的時光,常常住在舍衛國的衹樹給孤獨園裡,因此當公元初年,大乘新興的時代裡,大都仍然取用相同的說法地點,來做為大乘經典的開始。然而 再下來就露出馬腳啦!他先逐一列出與會的16位大阿羅漢名稱,再列舉4位菩薩摩訶薩的名稱,最後是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是原始聖典─雜阿含或相應 部所沒有的格式,原始聖典很簡要,就是「佛告諸比丘」幾個字而已。試想,聖典的第一次結集就有那麼多的篇章,怎麼可能 記得每一篇經文講述時,與會大眾的人員名單呢?即使記得,也沒有必要逐一列出來啊!然而本經作者一口氣列了16個聲聞阿羅漢的名字,而且還把他們擺在4個 菩薩前面,這說明了大乘初興的時候,菩薩的人口少,勢力不大,對於聲聞僧還是蠻尊重的,至少還要借重他們來為新誕生的菩薩定位,不像後來的大乘經典,一開 出名單來就是一大堆菩薩,輕視世尊的聲聞弟子僧,簡直狂妄自大,到了目中無聖弟子的地步了。這樣的偽經,怎麼教人讀得下去?不過本經作者還是稍嫌誇大了一 些,想想1250個大阿羅漢要聚在一會,談何容易?世尊入滅的時候,大迦葉尊者都不在身邊呢 !世尊每每要聖弟子們分道遊方,一方面是為了渡化各方,一方面也是考慮到托缽與民眾供養的時宜。想想一千多人的聚會,要多少人力、物力的支持?而只為了這 區區1857個字的經文(漢譯)?如果說有1250個“比丘”聚會,這在原始聖典裡已經是很少見的事了,更何況是1250個“大阿羅漢”?這未免太誇張 了。您還記得王舍城的大結集也只是五百大阿羅漢的聚會嗎?接下來的『菩薩』則是剛從本生故事中取材,加以烘焙出爐的,正是炙手可熱,迎合公元初年的人心需 求而誕生的,代表著在家人強烈的參與意願要抬頭了。有沒有注意到彌陀及菩薩們的畫像─衣著、裝扮等。看看他們的頭髮、簪飾、配件、衣帶及艷麗的色彩,他們 像出家人嗎?這是印度的民族色彩呢?還是安息(波斯)、埃及的丹青呢?是否仔細觀賞,認真思考一下?您見識過清海的衣著和妝扮嗎?她到底是在模仿那位菩薩 呢?您能分辨嗎?總之,新興的教派自有其迷人之處,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多追隨的信徒呢?不過,宗教不應該是要迷人的,而是要悟人的,您說是嗎?

本經作者畫蛇添足地在本段的最後,列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實在又是一大 敗筆,說明他沒有留意原始聖典裡的「諸天相應」。諸天天身微妙,習慣在後夜(凌晨2~4點)來拜訪佛陀,而人間的比丘則習慣在午後乃至傍晚時分聽佛說法。 這兩大群眾要湊在一起聽經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更何況個別所希望聆聽的法義也是有所差異的。諸天要跟人類一齊會聚在佛前,那大概是發生了重大的事情 了,例如佛陀在雙樹林間入涅槃的時刻,諸天也在那兒嚎啕大哭,捶胸頓足,跟許多痛苦的人們一樣,無法克制自己。

本經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當然是應時代流風的需要啦!愈是初期演譯出來的經文, 愈是需要多列舉一些具體的人物來為此經作証,否則面對傳統佛教的否定壓力,不是兩三下就垮掉了嗎?於是一篇1857個字的經文,就用了163個字來鞏固它 的可信度。如果真是佛陀的教導,那就只要「佛告諸比丘」五個字就夠了。您有過心虛的經驗嗎?心虛就需要更多的言詞來辯護,不是嗎?有沒有注意到本經的末 後,用了多少篇幅,把十方諸佛都列舉出來作証呢?您能體會到作者是多麼地耽憂讀者不肯相信嗎?

 

十七、佛告長老舍利弗

經文第二段: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您可能注意到了,前段的名單中是以長老舍利弗為上首的,其次是摩訶目乾連尊者。眾 所皆知,兩位尊者正是世尊座下最傑出,最善說法,最具影響力的兩大聲聞,尤其是舍利弗尊者,更是智慧第一的典型代表。本經作者用尊者來做說法的對象,無形 中就暗示了要瞭解和接受這部經,需要有很高的智慧。

除了抬高這部經的身價之外,稍早傳出的,本經作者所仿效的,也是用譬喻方式說明的 「灰河喻」,(雜阿含經第1177經)就是用舍利弗和目揵連尊者作為代表性人物的。如果您的手邊沒有雜阿含經,不妨再回頭翻閱本書「揭開謎底」那一篇,但 是那一篇已經被我改編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我模仿本經作者的改編技術,用來讓大家瞭解改編的可怕,夫子說:「惡紫之奪朱,惡鄭聲之亂雅樂。」大概就是 這樣吧!仿冒像法一起,大家都弄不清楚了。建議您仔細對讀「灰河喻」和本經,您就會知道本經作者的用意和寫作手法了。

另外,本經既然是正量部的西方師作所,而西方的比丘本來就跟舍利弗尊者有很深的淵 源了。現在讓我們來看雜阿含經第108經,當年眾多西方比丘向世尊告辭,打算要回到西方去安居,也就是學成要歸國的時候,佛陀特別叮嚀他們要去向舍利弗尊 者辭行,還推薦說:「舍利弗淳修梵行,道德高超,你們應當前去告辭,他會用法義來饒益你們,讓你們長夜能夠得到安樂。」為什麼佛陀要這樣殷殷叮嚀呢?我們 來看尊者舍利弗怎麼交代他們的。尊者說:「你們回到西方去,種種不同的國情,種種不同的民眾;尤其是閻浮提人(似為希臘人)聰明利根,如果有王公大臣、宗 教師、社會人士、出家人,問你們所學,大師所教;你們要怎麼回答,才不會毀謗佛陀,又不會被眾人責難呢?…。」尊者隨後仔仔細細地教導他們回答的內容。可 見,不同的國度裡,稍一不慎,佛法可能就變質了。正量部的西方師仍然敬愛舍利弗尊者,卻沒有記住尊者的教導,反而借用尊者的名字,而把事情弄糟了。原想要 方便渡化的,卻通俗得走入了迷信。

其實本經作者真正要闡揚的是舍利弗尊者所教導的無量三昧。現在我們來看一段舍利弗 尊者的教導—雜阿含經第492經:「…如是比丘得無量三昧,身作証具足住…心生信樂…乃至命終不復來還生於此界。」也就是要藉著無量無邊的三昧禪定,來跨 越人生的苦海,到了此生命盡時,不必再回到這個世界裡來。經文後面用了很長的篇幅,請出了東、南、西、北、下、上的十方諸佛,就是一種虛空無量,慈心無量 的隱喻,讓我們留待後面再談。

 

十八、從是西方

又回到公元1978年10月的「考卷」來了。「是」指那裡?為什麼在「西」方?

答案「是」那裡都行,印度、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怛剎尸羅、安息、希臘…乃至台 灣、埔里都「是」。因為「是」指修習禪思的人所在的位置。您打算在那個適合的位置,開始要修習禪思了,那個地方就「是」。所以與地球繞日的季節性無關,也 跟太陽系的空間座標毫無關係。要到宇宙外太空去尋找「外星佛陀」或「外星極樂世界」,都不是現階段的人類文明所能達成的願望,也不是佛陀所說的正法。複習 一下好嗎?「世尊善巧地解說正法,當下見法離諸熾燃,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您會念法了嗎? 您還記得「當下」就是“NOW AND HERE”,就在此時此地,您準備就座的地方,就可以開始觀察你自己身心裡的十方世界了,永遠不必等待特定的時節,永遠不必期盼遙遠的地方,這才是世尊真 正的教導啊!不要再重複我年輕時候的錯誤了,一天到晚想用天文望遠鏡(心境)去觀測極樂世界;一天到晚等待著蓮花形的飛碟,飛到我家窗口來,放光給我瞧瞧 或是帶我到蓮花裡頭去看看。愛因斯坦的時間相對論公式,算了又算,還是算不出經「宿」華開,到底是要多久?這樣心外求法,才是真正的「魔」說,而不是佛說 啊!

接下來,要談第2小題了,為什麼在「西」方?東、西、南、北四方四維,外加上、 下,共計十方,為何偏偏要選擇「西」方呢?是欣羨璀璨的西方─波斯文物呢?還是西方師們要標榜自己的殊勝呢?或者是根據星相、風水地理,西方是個特別有利 的方位呢?或如印老所提的,是一種「落日崇拜」的方位呢?還是沒什麼特殊意義呢?

多年來仔細學習原始佛法的結論:上述推理都不完全是。真正的答案是:修習靜坐禪思 的人,喜歡選擇一個面向「西」方的位置。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基於對佛陀的尊敬和懷念。這要分兩方面來說明:第一方面,在佛陀的時代裡,每當地方上的大會 堂剛落成,尚未啟用時,都有邀請佛陀和比丘僧先住進去的風俗習慣,而且會請佛陀說法示教。根據好幾篇經文的記載,這時候,佛陀都會先進去,選擇比較接近中 柱而面向東方的位置入座,然後比丘僧在佛陀的後面接近西牆的位置,以同樣方向入座。地方上的人士則面對佛陀, 也就是面向西方,坐下來聆聽佛陀的教導。現在我們摘錄一些片段來給大家參考:

 1. 雜阿含經第1176經,世尊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國,住在尼拘婁園時。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前後圍繞,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後上堂,於中柱下,東向而坐。時諸比丘亦洗足已,隨入講堂,於世尊後,西面東向,次第而坐。時諸釋氏,即於東面西向而坐。…」

 2. 巴利英譯長部第16經“The Great passing”相當於長阿含的大般涅槃經。

    「…At pataligama…‥Then the Lord dressed, took his robe     and bowl, and went with his monks to the rest-house, where     he washed his feet, went in and sat down facing east, wih his     back against the central pillar.…」

 3. 巴利英譯長部第33經,“The Chanting Together”相當於長阿含的大集法門經。

這時是在pava城,末羅族人新建的大會堂裡,情形也是一樣的。

不管是梵文聖典或是巴利聖典的記載,都是一致的。只是長阿含的中譯本有些錯得很離 譜,有些又太簡略了,不知是原文的問題還是譯者的問題,所以不得不要引用英譯的內容,請諒察。因此「西方」是一個「佛座」的位置,是一個可敬的位置,就像 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西席」,是一個代表「老師」的位置,是一個「說法」的位置。因此,佛陀入滅以後,弟子們懷念他的教導,便在聆聽說法或靜坐的時候,都習 慣於選擇向西的方位,以表達對佛陀的孺慕追思、永恆的憶念和恭敬,猶如佛陀的音容宛在一般。這才是「西」方的真義啊!祖師大德們怎麼可能知道呢?您知道 了,您相信嗎?

至於佛陀為什麼要面東而坐呢?是不是印度的風俗習慣也是以西方來代表老師呢?從長阿含的「六方禮經」來看,並非如此,南方才是代表老師。現在我們再度深入原始的巴利聖典裡,來探究這個問題。請看相應部,道相應,第91經一直到第102經。我們摘錄一段來給大家參考:

第96經 ─ 比丘!譬如諸大河,謂:恆河、夜摩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舍勞浮河、摩企河是,此等皆趣向東、傾向東、臨入東。諸比丘!如是,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者,則趣向涅槃、傾向涅槃、臨入涅槃。

原來印度著名的五大河,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這就象徵著佛陀所教導的八正道,也是全部流入涅槃的大海一樣。佛陀早已成正覺,他教導弟子們努力修習八正道,念念流向涅槃的大海,就像印度的五大河一般,不捨晝夜地奔流入海而去。佛陀面東,是否啟示弟子們要念念心向著涅槃呢?

我們要再回到西向的問題來,也就是另一方面的探討。當佛陀在庫西那拉的娑羅雙樹林 間入滅時,經典的記載是「北首」,也就是佛陀的頭部是朝向北方躺臥的,以「右臥」的習慣而言,佛陀臨入滅時是面朝「西」方的。這可能也是啟發「西方接引」 的濫觴,認為人死後,佛陀會接引我們到西方去。阿彌陀的西方接引便充滿了這樣濃厚的「生西」色彩。站在宗教儀式的立意是要安慰死者家屬,個人認為並無可厚 非。但是站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脫的立場,寧願大家是基於憶念佛陀才選擇向西,何況印度正在中國和台灣的西邊。 您知道嗎?佛陀成道的地方─尼連禪河邊的菩陀伽耶,正在台灣苗栗的正西方,它們的緯度是相同的,多麼巧合的位置!何不趕快合掌向西,憶念佛陀呢?「世尊乃 是應當供養的阿羅漢、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陀、世尊。」憶念的時候,請稍微留意一下,有關「可化丈夫之無上調 御士」,漢譯雜阿含經拆譯成「無上士」和「調御丈夫」那是錯誤的,因為譯者可能不知道這項功德的真義,要不然就是梵文原文有了出入。後來巴利聖典相應部中 譯的時候,中譯者又比照雜阿含經的用詞,使得原本的九項功德名號變成了十項乃至十一 項(加上佛陀用以自稱的“如來”),實在是美中不足的地方。這項功德真正的意思是說:「對於可以調教的人來說,佛陀是最好的教練。」世間,畢竟不是人人都 能夠調教的啊!只有那些可以調教的人,才是值得教導的,您說是嗎?如果我們把身心的時空投注在不可調教的人身上,彼此能產生什麼樣的利益呢?是不是徒然浪 費了彼此的時光而已?西向念佛之後,不知道您對「西方」是否已經有了嶄新的看法?

 

十九、過十萬億佛土

為了探討這一句經文,我們必須要來複習「赤馬天子」那一篇原始聖典了,也就是雜阿含經第1307經。為了增加它的可讀性,先把漢譯的原文約略地改寫成白話。

「我聽說是這樣的: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舍衛國的衹樹給孤獨園裡。那時有個叫做赤 馬的天人,他的相貌非常英俊瀟洒。在凌晨2~4點左右,來拜訪佛陀。他先頂禮佛足,然後退坐一邊。他的天身輻射著光明,照遍了衹樹給孤獨園。那時赤馬天子 就稟告佛陀說:「世尊,宇宙世界那麼浩瀚無涯,到底能不能跨越它的邊界,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極樂)地方呢?」佛陀告訴赤馬說:「沒有人能夠跨過 浩瀚的宇宙世界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赤馬天子稟告佛陀說:「太稀奇了!世尊竟然能夠這麼 善巧而肯定地回答我這個問題。就像世尊所說的:沒有人能夠跨越浩瀚的世界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的,為什麼呢?世尊,我回想自己的過去生, 名字叫做赤馬,是個外道的仙人(修行人),得到神通,遠離種種愛欲。我當時這樣想:我有這樣快捷迅速的神足通,就好像強壯的武士用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那 麼短暫的瞬間,就能夠從這一座須彌山跳到另一座須彌山;一腳踩在東海上,就可以立刻跳到西海去。我當時這麼想:我現在成就了這樣快捷迅速的神足功力,應該 用來尋求世界的邊緣。這麼一想之後,就立刻出發了。除了吃飯休息、大小便利之外,又 減少睡眠,有恆心地走了一百年,就在那兒命終了。然而卻始終沒有辦法跨越世界的邊緣,到達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

佛陀告訴赤馬說:「我現在就以這六尺之軀來為你解說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 道跡。赤馬天子,什麼叫做世間呢?那就是五受蘊。那五個呢?色受蘊,受受蘊,想受蘊,行受蘊,識受蘊,這就是所謂的世間。什麼叫做色集呢?那就是對於未來 有所渴愛,俱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的執著等,就是所謂的世間集。什麼叫做世間滅呢?如果對於未來有所貪愛,俱有感官的貪慾和喜悅,種種欲樂執著的 話,就要設法讓它永斷無餘:捨、離、盡、無欲、滅、息、沒,這就是所謂世間滅。什麼叫做世間滅道跡呢?那就是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 便、正念、正定,是所謂世間滅道跡。赤馬,應當了知世間,斷除世間(諸苦);應當了知世間集,斷除世間集;應當了知世間滅,証得世間滅;應當了知世間滅道 跡,認真修習八正道。赤馬,如果比丘對於世間的痛苦能知、能斷;對於世間集能知、能斷; 對於世間滅能知、能証;對於世間滅道跡能知、能修。赤馬,這就是所謂跨越了世界的邊緣,超越了世間的貪愛。」當時,世尊用偈語再作個總結:

  「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不得世界邊,終不盡苦邊。
   是故唯智者,能知世界邊,善解世界邊,諸梵行成就。
   對於世界邊,真正覺知者,是為聖賢行,度世間彼岸。」

那時赤馬天子聽完佛陀所說的,歡喜隨喜,頂禮佛足,就消失不見了。

〔註:譯文中 ( )內的字係作者補入〕

看完了這篇經文,對於「十萬億佛土」是否有了明確的認識?如果還要以一個佛土包括 幾個太陽系或銀河系來計算的話,那保証像赤馬仙人一樣,算一百年也算不完,而且早已命終了。因此,我們知道這十萬億佛土就在我們身上,在這五蘊之軀上。這 十萬億個腦細胞或身細胞,每個細胞裡要遺傳、累積多少DNA的訊息,每一個訊息又要帶來多少身心的煩惱、痛苦?您體會過疾病的痛苦嗎?您體會過憂愁的痛苦 嗎?您知道一個胃潰瘍要傷害幾千萬個細胞嗎?您知道一個肝癌腫瘤要蔓延出幾億萬個異常的細胞嗎?您知道就在這十 萬億佛土裡,時時有著比太陽風暴更可怕的情緒風暴嗎?您知道就在這十萬億佛土裡,時時有著比星球引力更強勁的貪欲引力嗎?您知道就在這十萬億佛土裡,時時 有著比宇宙黑洞更具毀滅力的瞋恚之火嗎?您知道就在這十萬億佛土裡,時時有著比無數星雲更廣闊的愚癡濃霧嗎?

十萬億佛土就是這個樣子。祖師大德們是否也知道呢?那又何必苦苦心外求法,期盼著 那個他方的世界呢?惟有八正道,經由八正道才能跨越這十萬億佛土,跨越這浩瀚無涯的世界邊緣。您跨過這「十萬億佛土」的迷思了嗎?還是要繼續您的宇宙之 旅,漫遊您那無邊無際的西方極樂世界呢?

 

二十、有世界名曰極樂

先摘錄經文如下: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讀了赤馬天子之後,我們已經知道不需要旅行宇宙太空,乘坐蓮花飛碟去尋找外星極樂 世界了,但是現實的人間天上,到底有沒有極樂淨土呢?現在我們就要帶領大家乘坐巴利法筏的快艇,一齊去尋找人間天上的樂土了。請大家坐上相應部,帝釋相應 第15經的船艙,並仔細聆聽帝釋的詢問和世尊的介紹:

「有一段時期,世尊住在舍衛城衹樹給孤獨園……那時有天帝釋來拜訪世尊,見了面就禮敬世尊,然後就站在一邊。站在一邊的帝釋就以這件事來請教世尊:“世尊!何處有極樂國土呢?”世尊回答說:“在園林幽雅美麗的地方,開鑿美麗的蓮花池 ,這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極樂國土,但是比起真正的樂土來,還不及它的十六分之一呢!那麼真正的樂土在那裡呢?不管是在鄉村或偏僻的森林區,不管是在潮濕的沼澤區或是乾燥的黃土高原上,只要是阿羅漢所住的地方,這些都是最可愛的極樂國土。」

現在您明白了,找到阿羅漢所住的地方,您就找到了人間天上的極樂國土了。還敢罵阿 羅漢是自了漢,是小乘,是焦芽敗種嗎?注意您所讀誦的經典啦!毀謗三寶的罪過是很沈重的,不要被那些富麗的詞藻和騰雲駕霧的情節迷惑了,快回到真實的人間 來吧!佛陀所讚美的阿羅漢,您竟敢批評他,那您是既不信佛也不瞭解阿羅漢的偉大了,您跟膚淺的外道有何差別?快瀏覽一下台灣地圖,看看那個村落或山間林下 有阿羅漢住錫,我們中國的彌陀家族已經期盼這個極樂國土,將近1600年了耶!如果,沒有人找得到,是不是要趕快 先把園林精舍建立起來,設法迎接四雙八士到台灣來,那我們不就有了屬於台灣的“極樂國土”可以停靠了嗎?看看我們滿街的賓士,卻經常找不到適當的地方可以 停靠,那不是一大諷刺嗎?加油啦!現代給孤獨長者們,快快來興建身心專用停車場,讓台灣一流的身心車輛都能輕易地得到停靠的洲嶼。

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來探討,阿羅漢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快樂呢?為什麼有他居住的 地方就會成為樂土呢?我們辜且不談阿羅漢的大德、大力、大神通和大慈心所給予的庇護,我們很具體的來談「快樂」這件事。出生為人,我們都很清楚五欲的快 樂:眼睛看到美色,美麗的妝扮,美麗的藝術品……所產生的快樂;耳朵聽到悅耳的音樂、歌聲、撒嬌聲……所產生的快樂;鼻子嗅到花香、茶香、女人香……所產 生的快樂;舌頭嚐到嗜好的山珍、海味、佳釀……所產生的快樂;身體接觸到柔軟的衣料、睡墊、肌膚……所產生的快 樂。就是這五欲之樂,讓我們願意永世輪迴,生生世世做它的奴隸,永遠心甘情願,永遠樂此不疲。因為我們不知道,也未曾體會過還有其它更快樂的事。因此,世 俗人總以為捨掉了五欲,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事實上,有些專注的工作者,例如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專心在從事創作、研究的時候,已經能夠多少體會到“渾 然忘我”之樂了,但那只是五欲暫時停歇或專注時所產生的快樂而已,而且也是斷續的。我們要介紹的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快樂,那就是離欲之樂。五欲所帶來的 快樂,大家或許都有切身的感受─令人一見傾心,夢縈神遷;令人餘音繞樑,香沁脾肺, 垂涎三尺,乃至身心顫動,欲仙欲死。然而遠離這些欲望,注意是遠離不是壓抑或是克制欲望,所產生的快樂呢?那就少有人知了,有過這種經驗的人也是鳳毛麟角 了。少數修習禪定的人,在靜坐的時候能夠約略地體會到類似的快樂。因為遠離、專注,使呼吸微妙而勻細,讓全身的精氣飽滿,經脈暢通無阻,時而震顫如有電流 按摩,毛孔舒張,通體舒暢的快感平息之後,那種寧靜安詳所產生的快樂,並不亞於五欲之樂。對於一個終日行、住、坐、臥都生活在初禪定境中的人,那他所感受 到的離欲之樂就已遠超過五欲之樂了。五欲之樂是衝動而短暫的,離欲之樂則是輕安而持 續的。這離欲之樂絕非說說而已,而是實際存在的,它就像五欲之樂那麼具體。有人就因為一度品嚐了這份離欲之樂大約有二個月之久,從此無怨無悔地,在這條路 上已經孤獨地探索了28年,直到鬚髮斑白,依然孜孜不倦。您看這離欲之樂的後勁有多強?至於第二禪、第三禪的快樂那又更殊勝,更純妙了。阿羅漢經常受用的 就是第三禪的快樂,那是一種離欲之後又加上身心淨化所產生的快樂。所以說阿羅漢能引導我們去追求的就是這些離欲的快樂─稱之為極樂。

為了印証所言不差,只好再請大家一齊來看看雜阿含經第484經。這是阿難尊者出給 尊者跋陀羅的“考題”之一。題目就是:「云何樂第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什麼是極樂?」尊者跋陀羅回答說:「……阿難!有眾生離欲而產生喜樂,處處 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就是所謂離欲所產生的喜樂。他從三昧定境中出來,舉聲唱說,遍告大眾:極寂靜者,就是離欲所產生的喜樂;極樂者,就 是離欲所產生的喜樂。……」阿難尊者後來給他更深入的答案。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夠瞭解到「極樂」就是離欲 所產生的喜樂,就已經很難得了。

瞭解了「極樂」,可是如何「離欲」呢?那就要走入正法中來才知道了。那絕對不是喃 喃地誦念著「阿彌陀佛」就可以離欲的,您說是嗎?如果您也同意的話,那光唸「阿彌陀佛」就沒辦法離欲,也就到不了「極樂國土」了。不過我們至少已經知道 了,極樂國土原來就是禪定的世界,離欲的世界。本經的作者正在一步一步地引導我們,跨越過十萬億身心的煩惱,走入禪定的世界裡去,在那個禪定的境界裡,當 心意寧靜安詳到某個程度時,我們將會看到光明,然後擴充為無量的光明。如果我們專注於這無量的光明時,心裡仍然 惦記著剛開始禪思時所持念的預備業處(parikama)─「佛陀」的聖號時,我們就會在定境中看到「無量光明的佛陀」,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幻相,彷彿 在對我們說法一般。在那個定境裡,好像所有的痛苦都消失了,只有享受著種種禪定所產生的快樂,所以就叫做極樂。這就是這一段經文的意思。但是,您別忘了, 停留在這個虛擬的幻相中是錯誤的。很遺憾!本經的作者沒有再進一步的修習,而在這裡擱淺了,詳情將在「十方諸佛」那一章裡討論。不知道您是否已經明白了這 一段經文的意思?您認為祖師大德們會明白嗎?

 

二十一、七重欄楯

首先摘錄經文: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

這一段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是取材自中阿含的「大善見王經」或南傳的長部第17經 「大光明經」,兩者都有相同的描述。只是本經的作者,把大光明王轉化成為大光明佛─無量光佛了。仔細閱讀上列兩經,您就會很清楚的看到,阿彌陀經是怎麼樣 從中、長阿含經中演化而來的。但是中、長阿含經已經不像雜阿含經那麼簡要了,這裡就不再為您摘錄或口述了。

中、長阿含經裡已經把印度傳統對天宮的描述─幽美的園林和蓮花池 ,鑲崁上了波斯的金、銀、玻王黎和水晶等寶石了。它的敘述冗長而富麗,不像雜阿含經那麼平實了,可信度也稍差了一些,但方向大體上是正確的。我們也可以很 清楚地看到彌陀的光環,就是這樣從阿含經中逐一摘取波斯的寶石鑲嵌出來的,等它放出耀眼的光芒以後,就再也看不到原經中所要描述的法義了。無量壽的由來也 是一樣的,從阿含經中您可以看到轉輪聖王的壽命是何其長壽,但是最後要表達的結論還是諸行無常、苦、無我。彌陀淨土選用同樣的 材料來雕塑之後,卻變成了常、樂、我、淨的永恆樂土。所以,如果您不走出彌陀的光環來,怎麼能夠看到原始的法義呢?您還要繼續陶醉在那耀眼的光輝裡,感性 地讚頌著那些寶石的亮麗嗎?還是要用理性來檢視這些寶石的原產地─波斯與阿含經?

但是,我們寧可用比較高超的水準來看待這段經文的描述。所謂「七重欄楯」就是隱喻 要重重守護我們的「身行」,就像欄楯那樣周密而穩當,行為舉止絕不逾越防護的邊界;所謂「七重羅網」就是隱喻要重重守護我們的「口行」,就像羅網層層遮攔 那樣,言語交談則猶如網上的銀鈴發出微妙的聲音一般;所謂「七重行樹」就是隱喻要重重守護我們的「心行」,就像行樹那樣正直,起心動念則猶如樹梢吹起清涼 的微風一般。有了這樣殊勝的身、口、意三妙行,那我們就完成了「四念處」的準備工作,所以就可以把「四念處」 的珠寶配戴上去了,這就是「皆是四寶周匝圍繞」的意思。這是根據雜阿含第281經,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來作說 明的。一個開始修習四念處的人,已經趨向遠離了。不久他就會感受到離欲之樂─極樂了。這樣的解說是有意義的、有利益的,而且能巧妙地跟下一章的四正勤、四 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銜接起來。我樂於提供您這樣的認知:要追尋極樂的第一步,必先守護自己的身、口、意,讓它們養成美妙的行為模式。

 

二十二、七寶池八功德水

先摘錄經文如下: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佈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王黎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王黎、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這一段,還是一樣取材自中阿含經,王相應品的「大善見王經」第十一,以及南傳長部 第17經「大光明經」。這裡,我們很遺憾的要補充說明一下,漢譯者把“Mahasudassana”譯成了「大善見」,英國學者則譯為“The Great Splendour”或“The Great king of Glory”,中譯就是大光明,或大光明王,特別是指神像的大光環。稍微留意一下彌陀像的大光環,就知道「大光明王」其實就是「無量光佛」的前身了。我們 強力推薦您仔細地研讀這兩部經,您就會瞭解「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是怎麼樣被創造出來的。如果您沒有機緣自行研讀的話,就只好聽我為您簡要地譯述原由 了。話說佛陀在偏僻的庫西那拉要入滅時,阿難尊者很不以為然,他認為這麼偉大的佛陀,豈能在這樣的荒郊野外逝世,起碼也要在像舍衛國或王舍城那樣的城市裡 受萬人瞻仰,這與佛陀的身份才相稱。(請注 意雜阿含中無此記載,這到底是阿難尊者的想法,還是中、長阿含編者的想法,已無可考)這樣的想法,後來在巴利長部第16經「大般涅槃經裡」就有了詳細的補 充,佛陀告訴他:「阿難,快別說這裡是竹籬茅舍的窮鄉僻壤。好久以前,大光明王是個轉輪聖王,一個正直賢明的國王,他征服了四方,保衛著領土的安全,而且 他擁有七寶。當時他就是以此庫西那拉為首都,那時候的名字就叫做庫沙和堤。都城的東西長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人口眾多,糧食囤積豐足,就像毘沙門天王的 都城「阿卡瑪達」那麼富庶,夜叉眾多,糧食囤積豐足,皇都庫沙和堤也是這個樣子。」接 著到了巴利長部第17經大光明王經的時候,就大肆描寫亭台樓閣、各色蓮花、種種金銀珠寶了…‥。到了大乘初興的時候,又把庫沙和堤變成了恕卡和堤─極樂世 界了。歷史的軌跡就是這樣一路由Kusin?r?(庫西那拉)變成Kus?v?t?(庫沙和堤),再蛻變成Suk?v?t?(恕卡和堤)─極樂世界。有沒 有注意到把Kus?v?t?的K和S互調就成了Suk?v?t?,就這樣毛毛蟲先變成蛹,然後就羽化成為美麗的蝴蝶─極樂國土。這是人性懷念佛陀轉而崇奉 庫西那拉成為聖地,乃至演化成極樂國土的歷史軌跡啊!豈能看做是佛陀的教導呢?當您閱讀冗長的英譯敘述時,或許會生起疑問,佛陀臨 入滅前,須跋陀羅求見,阿難尊者都要予以擋駕了,他自己怎麼可能這麼不識大體,增加佛陀的勞累?所以閱讀後世輯成的經典時,不妨仔細地加以思辨。

接著,我們就要來談七寶了。雜阿含經第722經說,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時,具有七 寶─金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夜明珠)、玉女寶、主藏臣寶(探礦師)、主兵臣寶出現於世間。同樣的,當佛陀出興於世時,也有七覺分─念覺分、擇法覺 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出現於世間。雖然後期的經文,已經從印度傳統的七寶─金輪寶等,轉變成波斯化的七寶─金、銀、琉璃(水 晶)、玻王黎(綠寶石)、硨磲、赤珠(紅寶石)、瑪瑙,但它象徵的寓意還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修習佛陀所教導的八聖道 ,就會擁有七覺分的寶貴體驗,讓您充分感受到種種離欲之樂─極樂。「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就是說惟有八正道的功德水,才能令七寶池全部 充滿七覺分的喜樂。

接下來的「金沙佈地」……等我們不妨回到雜阿含第1177經的灰河喻來,很清楚地 就可以知道了,「金沙佈地」就是在說持戒可以讓我們的人生走起來更平坦、舒適而且純淨─就像金沙一樣。「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王黎合成」,先說後面 的「金、銀、琉璃、玻王黎」這四寶代表的是「四正勤」,也就是以「四種正精進」認真修持後,就好像找到了階梯一樣,如您所願地步步高升而上。所以說「四邊 階道」就是「四如意足」的意思,它是由四種方便的珠寶所合成的。循著階梯登上了樓閣,那就是說修四如意足之後,就 進步到了「五根」─信根、念根、進根、定根、慧根的樓閣裡去了。在那樓閣裡已經可以看到「七覺分」的宮室之美了─鑲嵌著金、銀、琉璃、玻王黎、硨磲、赤 珠、瑪瑙的紋飾。這一切都在說明著修習八正道的過程中,每一階段的修行進度,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一直到道果完成,也就是一 般所稱的三十七道品。所以要到極樂世界去,那裡是單靠一句 「阿彌陀佛」就可以成事的呢?還是要走入世尊的正法中來,循著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的次序,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前進啊!本經不也是說明的 清清楚楚嗎,為什麼祖師大德們不肯這麼解說呢?為什麼您不肯相信這才是事情的真相呢?

 

二十三、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首先摘錄經文: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同樣的,這些描述還是取材自中阿含,王相應品的「大善見王經」第十一,以及巴利長部第17經的「大光明經」。但是,如果要瞭解它的含義的話,卻必須參考漢譯中阿含經,卷第二十的念身經。現在我把其中相關的段落摘錄出來,並改寫成白話如下:

「其次,比丘修習身觀念處時,比丘平息喜悅而生安樂,浸漬身體、滋潤光澤,普遍充 滿於此身中。平息喜悅所生的安樂無處不遍及,就像青蓮花、黃、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在水底、根、莖、花、葉悉皆浸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遍。……比丘 這樣隨念著自己身體的活動,便會如實地認知上述情況。他如果能夠這樣保持遠離獨住、心無放逸、精勤修行,切斷心理上的各種過患而得到定心,那麼得到定心之 後,就能如實地了知上述的狀況了。這就稱之為比丘修習身觀念處。」

這一段經文是在講述,比丘以身觀念處的方法修習禪定,而達到第三禪時所得到的安 樂。這樣的安樂,是聖者所經常享有的離欲之樂,真的也堪稱為極樂了。所以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的蓮花,大如車輪,它的根、 莖、花、葉皆悉浸漬池中,一一潤澤,都是在描述第三禪所帶給身心的種種安樂。這就是極樂國土所成就的功德莊嚴了。

至於為什麼要用蓮花來描述第三禪之樂─極樂呢?其原因有二。第一,印度的傳統裡對天堂、樂土的描述都習慣用幽美的園林再加上美麗的蓮花池 來襯托。第二,修習禪定的人,當他們持戒清淨而且具備了修習禪思的條件之後,通常就要「取相」,做為心意所憶念的「對象」,也稱之為禪思「業處」。業處有 四十種,其中有「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在老師的指導下都可以選擇做為習禪的業處。古代的禪者如 果要取青,或黃,或赤,或白色做為禪修業處時,往往就 近凝視池中蓮花的顏色來「取」適合自己所需要的「相」。所以蓮花與習禪修定是大有關連的,用蓮花來描述禪定之樂,也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實整部阿彌陀經就是一部禪經。它用「黃金為 地」來隱喻「地遍」;它用「八功德水」來隱喻「水」遍;它用「赤光」來隱喻「火遍」; 它用「微風吹動諸寶行樹」來隱喻「風」遍;它用各種顏色的蓮花─「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來隱喻「青」、「黃」、「赤」、「白」遍;它 用「光明無量」來隱喻「光明」遍;它用「東」、「南」、「西」、「北」、「下」、「上」十方諸佛世界來隱喻「限定虛空」遍。從頭到尾都在說禪定的修習,禪 定的快樂,應該是一部禪修的「蓮花寶典」才對。歷代的祖師大德們也經常說「禪淨雙修」,更說「有禪有淨土,恰似帶角虎。」可見古代就有這樣的傳述,只可惜 未能徹底解開這個謎題。事實上,也惟有禪修才能帶領我們到達心靈的樂土─初禪、 第二禪乃至第三禪的極樂世界。您明白了嗎?您準備好了嗎?如果還沒準備好,請千萬記住,別胡亂「取相」哦!

 

二十四、彼彿國土常作天樂

接下來的經文,重複地在描述同一件事情。因此我們就不再逐句分析了,我們要變換一下解說的方式,把相似的經文歸類在一起,然後一併說明。

 1.「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2.「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3.「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這些段落都在談「聲音」。修習禪定的人都知道,聲音是禪修的棘剌,也是最直接的干 擾,因此要怎麼樣處理「聲音」─尤其是噪音的問題,就顯得很重要了。禪者經常選擇在山間林下或空屋宅舍中禪思,使人為的噪音干擾減至最少。相對的可以藉助 大自然的天籟來冷靜身心,這就是「彼佛國土常作天樂」的殊勝之處了。但是在森林中,除了「天籟」之外,還有白鶴、孔雀、鸚鵡……種種蟬鳴鳥叫的聲音;風稍 微強一點的時候,還有樹葉悉悉索索的聲音,甚至樹枝碰撞、掉落的聲音;這些聲音可就不是那麼規律和可愛了;禪 思如果還沒進入狀況的話,通常還是會被打斷的。如果,心裡的平靜一再地被打斷,一直不能深入「寧靜」的話,那禪者可能會生起厭煩之心,甚至瞋恨之心─痛恨 那些鳥兒真是畜生。因此本經的作者提出了三個解決的方案:

1.當作是鳥兒們在轉法輪─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2.提醒自己憶念三寶─聞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3.相信這些鳥兒不是普通的畜牲─牠們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的特使。

他要透過這三部曲來化解聲音的干擾,因為要找一個完全安靜無聲的適宜場所畢竟是不可能的,如何轉化或軟化自己的心意來適應大自然的變化才是可行的方式。

一旦克服了這些干擾,進入了定境之後,禪者就日夜享有各種禪定、解脫、三昧和正受 的快樂了。這就是「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的寓意了。如果您還記得雜阿含第1177經,灰河喻裡所提到的「散華遍佈」正是指諸禪、解脫、三昧、正受的 話,您就不會懷疑「天雨曼陀羅華」的寓意了。那麼接下來「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您是 否可以自行解說了?這是說禪者一早起來,就立刻進入禪定狀態,以滿懷的三昧心香來跨越並調伏十萬億身心的煩惱,因此 禪定得以持續到用餐時,才回到本國(日常居處)來,吃完飯後就接著經行禪思,又展開了安詳快樂的一天。這就是極樂國土(禪定世界)的功德莊嚴之處。

我們一口氣解說了三段經文。但是您還記得怎樣念佛、念法、念僧嗎?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所未曾學會的基本法門呢?讓我們不厭其煩地再來作個總複習好嗎?

  念佛 ─ 世尊乃是:應當供養的阿羅漢,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陀、世尊。

  念法 ─ 世尊善巧地解說正法,當下就可以親見法義,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不需要等待特殊的時節,即可走入正法中來,就自己的身心加 以觀察思惟,智者自當明瞭正法的殊勝。

  念僧 ─ 世尊的聲聞僧伽,正向、直向、真向、善向。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尊重佈施,殷勤供養;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您知道佛陀的時代裡,四眾弟子都是這樣念佛、念法、念僧的嗎?希望您能認真地背 誦,如有必要,找到善知識,請他為您詳加解說。這樣您才真的學會了「念佛」、「念法」和「念僧」。特別要請您注意的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巴利原文確實是 用savakasango─「聲聞僧伽」這個字,請您不要忽略了,這樣您才會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該憶念的是聲聞的僧伽。求那跋陀羅譯師是個大乘人,他在翻 譯雜阿含經的時候,自然會把savakasango避重就輕地,籠統地譯成「弟子僧」。要不然大家都依照世尊的教導來憶念「聲聞僧伽」的話,那要置大乘師 於何處呢?可是這麼一來,這1564年來(435AD~1999AD),中國人就無法正確地學會「念僧」了,多麼令人扼腕嘆息啊!

 

二十五、彼佛光明無量

首先摘錄本段經文重點:

  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二、「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衹劫,故名阿彌陀。」

  三、「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在經文的前六段裡,本經作者已經很有技巧地把修習禪定所常用的地遍、水遍、火遍、 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都融入故事中了。現在他要介紹「光明遍」了。當禪者克服了上篇中所提到的「聲音的干擾」之後,心意已經漸趨平靜了,當心意 的專注達到某一個程度時,「光明」的境相(Nimitta)就出現了,禪者在這時候就可以專注於這個「光明相」,於是光明就會愈來愈強。有經驗的禪者可以 操控這「無量光明」的似相,變化其輝煌之色。然而沒有人指導的禪者卻會在此處墮入「虛擬虛相」,開始了無邊無際的幻 相之旅。本經的作者就在此處選擇了「佛陀」,他把「無量光明」的光環,藉著「似相」的操控,套上了「佛身」,讓佛身發出了無量的光明,遍照十方國,無所障 礙。這位定中所見的「佛陀」就此稱之為「阿彌陀」。這位定中所見的「佛陀」,他是永遠不會入滅的,他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衹劫的,定中的禪者隨時都可以見 到他的慈容,彷彿就像是他的子民一樣,壽命也是無量無邊的。其實,這段經文正是反映了人們對「佛陀」的長期思念─自從佛陀在庫西那拉入滅後,佛弟子心目中 就一直存在著揮之不去的,無盡的懷念,懷念佛陀的功德,更懷念佛陀的音容。現在藉著 定境中的「幻相」終於一償宿願了,不但是光明輝耀而且是萬壽無疆的,從此不再飽嚐思念之苦了。於是這個「光明遍」就此擬人化成為「阿彌陀」了。

為了強調這個「光明遍」的殊勝,本經作者於是舉証說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都是阿 羅漢,也都陶醉在這個定境裡。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就阿羅漢的境界而言,是不可能停留在這裡的,因為如果停留在這裡的話,那是連 心意的本然之性都還沒完全看清楚的。倒是新生的大乘菩薩們,比較有可能徜徉在這一片光明裡,自認為這已經是最殊勝莊嚴的境界了。

禪定的細節對於當代的淨土信眾來說,是相當陌生的,甚至不想去瞭解的。因為近代的 祖師大德們都常以「發狂」或「發魔」來阻止信徒修禪,勸導他們只有 「老實唸佛」才是唯一可行、可靠的途徑。如果祖師大德們知道「阿彌陀經」根本就是一部「禪經」的話,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啞然失笑?

為了不讓您太失望,我們來談談到底這「光明」的實質功能是什麼呢?我們應該怎麼處 理才對呢?其實這「光明」是有助於離諸昏沈睡眠,消滅黑暗,及以天眼看東西的,這是依據「清淨道論」裡的記載來說明的。另外,更進一步地提醒您,千萬別一 味地陶醉在這一片無量光裡,應該運用這光明來透視身體的真相,那才是正確的。您能瞭解嗎?您認為祖師大德們能瞭解嗎?

 

二十六、皆是阿鞞跋致

首先摘錄經文重點如下: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故事發展到這裡已經是全劇的最高峰了,原來本經作者所要描述的極樂國土,就是阿鞞 跋致所居住的樂土,他們永遠不必再回到這個娑婆世界裡來了。根據這樣的描述,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瞭解,那是「淨居天」,計有: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 見天和色究竟天,五個淨居天。尤其是「善見天」與「大善見王經」的傳出,可能有些關連。從佛陀的教導裡,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只有証得阿那含的聖者,才叫做 「不還者」,永遠不必再經過胞胎氣血而回到這個苦惱的世間來。阿那含的聖者,僅次於完全解脫涅槃的阿羅漢,他 們隨著自己的果証─上流般涅槃或無行般涅槃或有行般涅槃或生般涅槃或中般涅槃,而往生於相應的淨居天裡,一直到他們証得完全解脫的般涅槃─阿羅漢的境界。 因此淨居天上住著許許多多的阿那含聖者,他們在人間時大多數都是比丘,只有極少數的在家人能証到這個果位。

往生高級的天界─色界諸天,那跟本經作者所描述的禪定境界,確實是密切相關的。對於精修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而尚未完全解脫的佛弟子,他們相應的往生處,根據雜阿含經第866、第868、第869、第870經敘述如下:

  初禪者→大梵天或梵輔天或梵身天。

  第二禪→無量光天或少光天。

  第三禪→遍淨天或無量淨天或少淨天。

  第四禪→因性果實天或福生天或少福天。

  阿那含→無煩天或無熱天或善現天或善見天或色究竟天。

依據「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的描述,對照中阿含的「念身 經」,我們已經在本書「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那一篇中,証明了本經所描述的最高禪定境界是「第三禪」,也就是「遍淨天」或「無量淨天」或「少淨天」的天界樂 土而已,根本還沒到達「淨居天」界。因為這部經已經完全不作「無常」、「苦」、「無我」的思惟了,所以是不可能証到「阿那含果」,也不可能往生到「淨居 天」─真正的淨土去的。因此他用了一個「阿鞞跋致」來模擬「阿那含聖者」;用了一個「極樂淨土」來模擬「淨居天」。這就是「淨土思想」如何從「淨居天」演 化而來的歷史軌跡,不知道您明白了沒有?

所以,原始佛教中真的是有淨居天界的,淨居天界中的阿那含聖者,也真的是不還生此人間的,但是卻不是精修禪定就能往生的,當然更不是光靠「發願」和「唸佛」就可以往生的。這些我們留待後面再談。

本章裡我們談到了禪定與天界。一般淨土行者受到祖師大德的影響,大都認為天界沒什 麼,還是會墮落;卻不知道要往生天界,尤其是高級的色界諸天,是何等不易。即使是欲界諸天─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 化自在天,都需要多少持戒、佈施的功德才能往生。如果您嚮往彌陀經裡的第三禪天,那沒有相應的禪定工夫是往生不了的。如果您嚮往真正的淨土─淨居天,那非 得走入世尊的正法中來是不行的,因為必須要証得三果─阿那含果才能往生永不復還的淨居天啊!這裡請您記住,修 得第三禪的人並不一定是阿那含,外道中也有人修得第三禪;遵行世尊正法而証果的阿那含,也不一定要修得第三禪;但是一般而言,阿那含聖者大都修得第三禪以 上的工夫,至少也都具有初禪以上的水準。您如果熱愛淨土的話,希望您也能熱愛禪定和世尊的正法,因為這才是真正相應於目標的具體、可行、有效的往生法門 啊!

至於本經所說的阿鞞跋致,也就是一生補處而成佛的觀念是有所偏差的。遍讀原始聖 典,您絕對找不到世尊教人成佛的教導,因為那是不合邏輯而且荒謬的。所謂「佛陀」就是無人教導而自行覺悟「四聖諦」的覺者,也就是說第一個發現「四聖諦」 的聖者叫做「佛陀」。現在「四聖諦」早已被佛陀發現,我們只要依照「四聖諦」去實踐就好了,那裡還需要去發現「四聖諦」,那裡還需要去「成佛」。成佛,那 是四聖諦消失了以後的事了。難道「四聖諦」擺在眼前您不要,您偏要等到消失了再自己去尋找嗎?天下真有這麼愚不可及的人嗎?還是虛榮作祟,錯把「佛陀」、 「菩薩」當成了世俗的階位,就像總統、行政院長那樣,自認為都比「阿羅漢」的地位高,所以要做「菩薩」,要「成佛」。如果是這種心態的話,那真是一點也不 瞭解「佛、法、僧」的功德了。所以從這「一生補處」的成佛觀念裡,我們再度看到這部經正是大乘初興時,代表新興宗教的一種新思潮,卻早已偏離了佛陀的原始 教導。您知道了嗎?

 

二十七、應當發願

首先摘錄經文如下: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我們在史念原始佛法一書中已經提過,公元初年的時候,東、西方的人們都渴慕救主的 降臨,嚮往天國的快樂,期待永恆的生命。於是婆羅門教的薄伽梵、梵天、不生不滅的教義定型宣揚;大乘教的現在佛、淨土、無量壽信仰陸續傳出;西方的上帝、 天國、永生的福音也開始傳揚。東西方也有相似的理念,都強調信心、願望、力行─婆羅門教為信心、專念、奉行;大乘教為信、願、行;基督教則為信、望、愛。 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何其密切。

由信仰產生願望乃是很自然的事。但是願望只是一個引導而已,絕不是發了願就一定會 實現的。重要的是實現這個願望的方法,這個方法是否正確,如果方法有問題的話,那麼再勤苦的努力也是白做工的。如果方法是正確的,那一定具有普遍性和重複 性,任何人只要照這個方法做,一定都能達成心願。如果別人都達成了目標,只有您沒有,那表示您的努力不夠,而不是方法不對。舉例來說,您想到西方去留學, 那裡有浪漫的歐洲藝術風情,而且有雄偉典雅的建築,處處流露出西方極樂世界的訊息,讓您非常嚮往。那麼,您光 是每天睡前禱告發願就能實現嗎?或是您決定比照唸佛的方法,每天唸唱歐盟主席的名字“Mr. SO AND SO”七萬遍,就能實現嗎?或者您要來個“每日一信”,告訴歐盟主席,您是如何地熱愛歐洲,就能感動他嗎?我想您一定會說,這些方法都有問題。可行的方法 是─我的學歷証件、語文能力、申請作業、旅歐費用、生活習慣……等都符合留歐的條件了嗎?如果先具備了這些條件,再配合願望引導,立刻就水到渠成了。就像 您已經有了一千萬元,隨時都可以發願要買一台賓士轎車。相反的,如果身無分文,卻天天唸著「我要賓士」…,那不是要忍受長期渴盼的痛苦嗎?所以經文接著 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看吧!要往生西方極樂國土,跟要留學 西歐果然是一樣有條件的,要有「善根」、「福德」、「因緣」,您都有了嗎?這那裡是祖師大德所說的,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呢?

如果您真心嚮往淨土─淨居天的話,那麼接下來就要逐一列出「善根」、「福德」、「因緣」的細目:

  善根 ─ 就是信根、念根、進根、定根、慧根,稱為五種善根。

  福德 ─ 見佛無厭足、聞法無厭足、供養僧眾無厭足。(根據雜阿含第594經)

  因緣 ─ 修持正法,斷五下分結証得阿那含果。

具足這些善根、福德、因緣而往生淨居天的人,根據原始聖典的記載,真的是不少。我們特別選了兩個在家人的案例來共同勉勵。

 1.雜阿含第575經的記載。

  質多羅長者病苦臨終,親友圍繞,眾多諸天也來拜訪。

  諸天:「長者!你應當發願,以你的修為是得以作轉輪聖王的。」

  長者:「即使作轉輪聖王,那還是無常、苦、空、無我的。」

  ………………………………(略)

  親屬:「轉輪聖王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諸天要您發願?」

  長者:「轉輪聖王以正法治化。諸天知道有這麼好的福利,所以特別前來教我發願。」

  親屬:「那您的心意決定要怎麼樣?」

  長者:「各位親友!我心裡已作決定,不再經由胞胎受生,不再增加墳墓丘塚,不受血氣。如世尊說五下分結,我不見有,我不自見一結不斷;若結不斷,則還生此世。」

您如果有機會詳讀「質多羅相應」的各篇經文,您真的會嚇一跳。在家人的修為竟然能 夠達到這樣的高水準,甚至連比丘們所不解的問題,他都能夠答得出來。像這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在家人,連諸天都要來勸他發願作轉輪聖王,但他發願要到 淨居天─永不還生此人間。這才叫發願啊!如果什麼善根、福德、因緣都沒有,也不知道,怎麼發願呢?要往生到那裡去呢?仔細想想,光是一頭熱,一廂情願,能 成就得了什麼呢?

 2.雜阿含第594經的記載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曠野精舍。那時候,有一位曠野長者疾病命終,往生到淨居天中的無熱天,名叫手天子。……他因為想念世尊,所以前來謁見。……(略)。

  世尊:「手天子,你以前為人時在這裡所聽受的經法,現在還能憶持不忘嗎?」

  手天子:「世尊!本來所受持的,現在完全都沒有忘掉。本來在人間時所聽聞而不 太瞭解的經法,現在也記得起來。就像世尊所說的:『如果人在安樂處,比較能夠憶持法義,而不是在苦處。』這真的是這個樣子。就像世尊在閻浮提,種種雜類, 四眾圍遶而為說法,彼諸四眾聞佛所說,皆悉奉行。我亦如是,於無熱天上,為諸天人大會說法,彼諸天眾悉受修學。」

從這一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往生淨居天之後,還是繼續進修正法,往終極的目標─完全的解脫、涅槃前進,也就是証得阿羅漢。

如果您真的想要往生淨土─淨居天,那麼不妨參考質多羅長者和曠野長者的故事,趕快走入正法中來,開發您的善根,培植您的福德,成就您的因緣吧!具備了這些資糧,您所發的願才有真實的意義啊!您說是嗎?

 

二十八、執持名號

首先摘錄經文重點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經文進行到此,才點出本經作者說法的對象原來是「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 「在家善信」。他把前面禪修的預備業處─十遍中的九遍,在此轉而成為「十隨念」中的「佛隨念」。「十隨念」跟「十遍」都是習禪四十業處的項目。他在前面的 經文裡,藉著極樂國土的風光,讓在家人從優美的詩篇裡,間接地體會了禪定的離欲之樂─極樂。但是他可能覺得要在家人以「十遍」來做禪修並不容易,於是以 「阿彌陀佛」來涵蓋整個極樂世界的「十遍」,乃是最理想的方法,又不失為「隨念」的「業處」。事實上,初修禪定的人,也都喜歡以「佛隨念」做為預備禪修的 業處,也就是在禪修開始的時候,先在心裡「執持佛號」,讓心意逐漸平靜下來。因此經文中的「執持名號」確實不失為禪修的步驟之一,然而「執持名號」主要是 在心裡憶念;而且「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也是在定中顯相。這在初期的彌陀信仰裡都是這麼說的,即使是在「無量壽佛經」與「般舟三昧經」裡的念佛法 門,也都是在心裡憶持,而不是以口頭稱念的。本經在玄奘的別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裡,就把“念”字譯為「思惟」,亦即心念執持不忘。再來看看中國彌陀 家族的第一代祖先─慧遠,他也是以心念執持, 在定中見佛的。想不到,到了公元528年,北魏的曇鸞依照世親的「往生淨土論」,開創了中國彌陀家族以口誦唸佛的先河,從此歷代祖師大德就風起雲湧,競相 以曲調音聲大作佛事,全然不顧律藏中的禁例—佛陀說唱誦經法有五過患,其中之一便是破壞三昧。唸佛曲調一直流傳到今天,音調更悅耳了,電子唱唸機也出現 了,原先「持名修定,定中見佛。」的本意已經蕩然無存了。而這個原本要為在家善男子、善女人作為方便的憶念法門,反而成了「寺寺彌陀」的音聲佛事了。試問 在曲調音聲的變化中,如何入於禪定?別說「安止定」了,就連「近行定」都有問題呢!如果心 不安定,臨命終時,即使諸天來了,恐怕也是無法溝通的,更不要說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了」。

歷代祖師大德們把「念」佛導入了「唸」佛的方向,完全扭曲了本經的原意。因此不要 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了;即使是「若一年、若二年……若七年」,要得到「一心不亂」恐怕是不可能的了!您知道「一心不亂」的意思嗎?從最低標準 來說,那是指初禪的「心一境性」,也就是心意的集中程度達到堅定不移,不動不搖。您知道初禪的一項特徵嗎?那就是「言語寂靜」。如果這樣喃喃唸個不停,何 時能進入初禪呢?不入初禪,如何達到心一境性的「一心不亂」呢?我們的祖師大德們沒想到這些問題,您想到了嗎 ?這樣唸下去的話,別說真正的淨土─淨居天了,就是本經所介紹的第三禪天─遍淨天、無量淨天或少淨天,都沒有辦法搭上線了。

在「佛隨念」的業處裡,依然是要憶念佛陀的功德。您不妨從九項功德中任選一項,做 為心意憶念的對象或主題─預備禪修業處(Prikama),幫助您「消除恐懼」、「啟發信樂」、「平靜身心」,準備進入禪定的世界裡。念佛的功能就是這 樣,您千萬不要把它漫無邊際的吹噓,說什麼唸一聲佛可以「罪滅恆沙」,臨終十唸可以「往生極樂淨土」……。佛陀可從來沒這麼膨風過,那是宗教文學家吹牛 的。九項功德名號中並沒有一項「阿彌陀」,阿彌陀如果做為形容詞來形容佛陀的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 的光明無量無邊,倒還無傷大雅,但是把它擬人化成為另一尊佛陀,這就不是佛陀的教導了。無論如何,「佛隨念」在禪修裡也只能開發到「近行定」,還是未到 「安止定」的安樂境界的。因此,還是不能過份誇大了「執持名號」的功能,

您說是嗎?

 

二十九、十方諸佛

經文第十段到第十五段: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閃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本經作者用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煞有其事地請出了東、南、西、北、下、 上,六方諸佛,其實也就是四方四維加上、下二方共為十方諸佛,來為他的作品做見証。您千萬不要因為他這麼隆重和再三叮嚀,就以為佛陀真的跟舍利弗尊者講過 「十方諸佛」的故事。那是大乘初興的時代裡,誰也不輸誰,大家一齊來創作比賽的結果。大眾部首先發明說:「青眼如來……在光音天」,末派又接著推出「東方 七恆河沙佛土,有佛名奇光如來。」法藏部跟著說:「東北方有難勝佛」。說出世部說:「東方有Mrgapatiskandha……等佛,南方有 Anihata…等佛,西方有Ambara佛,北方有purnacandra佛。」就這樣,十方諸佛並出的思潮,引發了新興的大乘信仰。正量部在本經裡就 洋洋洒洒地列舉了六方恆沙諸佛,並利用此經廣為宣導,唯恐在新時代的潮流裡落後了。在繁華進步的商城裡,思想眼界都要時髦,那肯謹守世尊的教導。後來的覺 音論師,清淨道論的作者,評論「十方世界有佛說」時,罵得好:「那純屬大眾部的主觀偏見」。

如果本經作者除了基於文藝創作,而搜集或創作出這許多佛名之外,另一個可能就是定 境中所見的光景了。前面說過,修習禪定的行者可先以十遍處或十隨念之一,作為預備禪思的方便,正確的術語叫做「業處」。例如先以「佛陀」做為 prikama─預備業處,慢慢地心意平靜到某個程度,那個做為預備業處的「佛陀」,就不知不覺地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光明的境相,這光明是可以擴大 的,就成了無量光。這時候,心意已經很容易產生種種幻相(Nimitta)了,如果本經的作者不會處理的話,他可能在這時候又想起自己所憶念的「佛陀」怎 麼不見了?於是「無量光佛」的幻相就栩栩如生地出現在他面前了,這就是禪者面向西方,第一個出現的無量光佛─阿彌陀佛了。然後就像旋轉萬花筒一般,十方諸 佛就陸續顯相了。他真的看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十方諸佛,但是是「虛擬實相」呢?還是「虛擬虛相」呢?根據阿羅漢的教導來作判斷,這是充滿危險的虛擬虛相,因 為他處理境相的方式錯了,他根本還沒有讓心意平靜到足以進入「有分心」的狀態,就開始大作文章了。更何況「有分心」還只是認識心意最初的狀態而已,如果耽 溺在這個極樂的境界裡,仍然是錯的,仍然對解脫起不了作用的。必須以「大念住」和「大智慧」並肩再進擊,才能徹底摧毀煩惱的。所以說,即使本經是依作者的 定境,忠實地撰寫出來的,那還是「虛擬虛相」罷了。有關「虛擬虛相」,可以回頭翻閱本書「親見彌陀、觀音」那一章。

比較建設性的看法應該是,在「第三禪」的極樂世界裡,請注意這裡已經是色界裡的梵 天境界了,這時候的心境是以「四梵住」裡的「慈心無量」最為殊勝了。我們寧可相信,本段經文的寓意乃是勸勉禪定行者,在第三禪的境界裡要加強修持無量的慈 心,讓它遍滿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乃至上、下無量無邊的虛空界。而各方位裡的恆沙諸佛,正是無量慈心的代表。您認同這樣的寓意嗎?建議您不妨精讀有關 修習禪定和四梵住的原始聖典,例如,雜阿含經第743經;相應部覺支相應第54經,就會瞭解作者的用心了。

 

三十、不退轉

接下來的第16段和17段,已經沒有必要再摘錄全部經文了,因為大部份的名相和觀 念都已經解說過了。如果十方諸佛的名字都是新興教派的新主張,當然就會越說越神奇了─甚至只要聽到諸佛的名字,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會得到一切諸佛的護 念。連「皈依」、「相信」、「唸佛」都不必了,只要聽到「佛名」就行了,甚至還可以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這兩段歸納起來,本經作者總共提出五種方便,可以得到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摘列如下:

1.聞是經受持者。

2.聞諸佛名者。

3.已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4.今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5.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我們辜且不談這些神奇的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其實我們已經再三說過了,「發願」只是一個引導而已,算不得是個方法的。我們先來檢驗目標─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看它有沒有問題。如果連這個主題都有問題了,我們就不必再討論上述所摘列的五個子題了。

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那就是「無上等正覺」的意思,也就是佛陀的九 項功德名號之一。整句話就是說「不退轉於成為無上等正覺者」,簡單地說就是「不退轉於成佛之道」。「成佛」正是新興大乘教派的共同願望,卻不是佛陀的教 導。遍讀巴利和梵文系統的南北傳聖典,都沒有聽說佛陀教導弟子成佛的,我們已經在「皆是阿鞞跋致」那一章裡說得很清楚了─那是不合邏輯的。那麼到底有沒有 「成佛之道」呢?當然是有的,否則「過去諸佛」、「現在佛」及「未來諸佛」怎麼能成佛?那麼什麼是「成佛之道」呢?概要地說,那就是生生世世不斷地追求真 理,不斷地嘗試錯誤與失敗,直到自行證知四聖諦而獲得解脫涅槃為止,至於為什麼能夠無師自通而自行證知四聖諦呢?卻是不可思議的。探詢具體的成佛之道,是 不是佛陀都要出生在王家呢?是不是都要結婚生子後才出家呢?是不是都要先拜外道為師呢?是不是都要先修習禪定到達「非想非非想定」呢?是不是都要經過六年 苦行呢?是不是都要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道呢?究竟是什麼樣的具體因緣讓佛陀發現了「四聖諦」呢?……不知道,一連串的具體「成佛之道」都是不知道, 因為「成佛」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世間稀有的事,彌足珍貴的事。您可別說佛陀是以「八正道」的方法証成佛果的,因為在佛陀成佛之前,這世間並沒有人發 現「四聖諦」,當然也就沒有「道跡」可以追隨,而是佛陀發現「四聖諦」並且把它教給我們的。既然如此,我們已經知道了「四聖諦」,為什麼又要輪迴千生萬世 去自行發現四聖諦—成佛呢?我們只要實踐「八正道」就可以獲得跟佛陀一樣的解脫、涅槃。佛陀用了不知道多少個生生世世的努力,嘗試了多少的錯誤和失敗,終 於在不可思議的因緣下証成了佛果,而我們卻輕而易舉地學到了「八正道」,就在今生今世,最多七次人天往返,我們就可以証得相同的解脫、涅槃,一如過去 2500多年來的聖弟子們一般。您看,做為佛陀的聲聞弟子有多麼殊勝、幸運。為什麼要被「成佛」的標籤所迷惑呢?那只說明了您對「苦」聖諦並不瞭解,捨不 得離開世間,寧願千生萬世的輪迴,直到有一天,「四聖諦」完全消失了,再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去證知四聖諦─成佛。請問什麼時候「四聖諦」會消失呢?不知道。 請問要消失多久,才有第二個佛陀再發現它呢?不知道。據說(不可盡信)下一位佛陀名叫彌勒,大約要56億年後才成佛。那能不能夠輪到您呢?不知道。什麼時 候輪到您呢?不知道。為什麼您要選擇一連串「不知道」的等待,而把當下就可以知道的「四聖諦」擺在一邊呢?難道您對解脫、涅槃毫不在意,只在乎一個頭銜─ 佛陀嗎?

所以,公元初年,新興的大乘教派所主張的「成佛」觀念,並非佛陀的教導,因為成佛 是不可思議的,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法可以遵循。如果要56億年才出現一位佛陀的話,那這個方法就沒有普遍性和重複性,成就的機率太低了─56億年有多少有情 眾生在此生滅,卻只有一個佛陀出現,我們不認為這樣的觀念有宣說的價值。我們所需要的方法是「世尊善巧地解說正法,當下即可親見法義,遠離種種熾熱的燃 燒;不需要等待特殊的時節,即可走入正法中來,就自己的身心加以觀察思惟,智者自當瞭解正法的殊勝。」只要我們得到了「八正道」就再也不退轉於解脫道了。 與其把寶貴的時間用於前述五個方便,不斷地受持、聞名、發願,不如趕快力行「八正道」,斷除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法,早日「得道」,必可達到「不退 轉」的境界。

 

三十一、五濁惡世

首先摘錄經文重點: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現在,我們先來譯述雜阿含第906經,大迦葉相應裡的局部經文。

佛言:「如是,迦葉!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眾生,善法退滅故,大師為 諸聲聞多制禁戒,然而卻少有人樂於學習。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還沒消滅,已經有(仿冒的)相似偽寶出現在世間了,於是正法就漸漸消滅了,……如來正 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一直要到惡眾生出世……他們把不是正法的偏說是正法,真正的佛法反而說不是正法;不屬於戒律範圍內的偏說是戒 規,戒律所規定的卻又說不是戒律的規範。用相似的文句來仿冒法味,大作文章,熱熱鬧鬧,如來正法因此就沈沒了…… 」

這是公元前500年左右,佛陀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裡答覆迦葉尊者的話,彷彿他已 經預見了500年後─公元初年時,新興宗教的景象了:他們已經不重視戒律了,他們模仿經典的句法,也用「如是我聞」做為開場白,然後用生花的妙筆盡情地揮 洒,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想像力,把虛擬的境界描述得生動而感人,迎合了廣大世俗人的口味,於是鼓舞了感性的宗教文學運動,蔚成了時代的風潮。終至膽大妄為, 竟把世尊真正的教導和聲聞僧伽批評為「小乘」,更對世尊所制的戒律視若無睹,恣意踐踏。於是,正法,果如佛陀所言, 漸漸消滅了。這也應驗了律藏上佛陀所說的,由於阿難尊者強求佛陀讓女眾出家,使得原本可以住世千年的正法,就只能住世500年而已,這所造成的重大損失真 是難以估算。如今早已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五濁惡世,果然,眾生反而難以相信世尊所說的正法了。

由於秦始皇的殘暴,囚禁了釋利防等18位賢者,阻斷了傳統佛教的宏傳,我們的祖師 大德們完全沒有機會看到原始的佛法。到了公元435年左右,真實的法寶被漢譯完成時,中國已經全面浸潤在大乘的流風之下了,再也沒有機會開展真實的佛法 了。就這樣,真寶沈沒在大乘的汪洋裡,中國人竟然歷經1555年之久,都不屑一顧。一直到公元1983年,印順導師整編完成,才讓真寶重現於台灣。公元 1989年的史念原始佛法裡已經作了詳細的介紹,不知道您注意到了沒有?如今一幌又十年了,公元1999年的今天,我們再度呼籲您,法 不相待,回頭要及早。在這五濁惡世裡,千萬不要被天花亂墜的文字給迷惑了,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是以「如是我聞」做為開始的,就一定是佛說的。如今資訊這麼發 達,善知識的慧力已經大大地超越了我們的祖師大德們,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親近他,聽個明白,問個明白,想個明白,修個明白。我們沒有理由再盲從了,這不是背 叛師門,而是「吾愛吾師,更愛真理。」您知道嗎?相反的,我們要把自己所知道的,想辦法委婉地告訴我們的師長,期望他們也有機會走入佛陀的正法中來。您記 得佛陀成正覺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誰嗎?他以前的兩位禪定老師,想跟他們分享他的 成就,只可惜他們已經去世生天多日了。您有沒有想到,佛陀既然有神通,也曾經到忉利天上去為母親說法,為什麼不運用神通力到天上去為以前的老師們說法呢? 您可能不瞭解無色定,所以不知道,佛陀成道前的兩位老師,由於禪定的功夫很高深,已經分別往生到「無所有天」和「非想非非想天」,而這兩個天界的心識是不 與外界連繫的,因此無法溝通,「無法溝通」乃是最大的障礙。我們的老師們有些還在人間,但很可能也會「無法溝通」或「很難溝通」,您千萬要小心,不要傷了 老師也傷了您自己。祝福您,在五濁惡世中找到佛陀真實的教導。

 

三十二、闍尼沙

首先摘錄最後一段經文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結尾就跟開始一樣不合理,開始的時候沒有提到阿修羅,現在卻跑出來了,那可能是寫 到一半的時候才想到的。但是諸天跟阿修羅在一起聽法的機會,實在是微乎其微。不同的天界都不常在一起聽法了,更何況天、人、阿修羅混在一起。我們從原始聖 典中可以看到,佛陀對於諸天的教導大多是個別的。個人有個人的情結,個人有個人的性向;一個族群有一個族群的特性,一個族群有一個族群的興趣,豈能一視同 仁地大量灌輸?更何況帝釋天與阿修羅是對立的族群,怎會樂於共處一堂呢?所以全經只是宗教文學家的一篇創作而已,它是經不起分析的。

其它的淨土經典大致上也都是如此。我們再舉淨土三經裡最慢完成的作品「觀無量壽佛經」為例好了。它一直到劉宋元嘉年間,公元430年左右,才由僵良耶舍譯出。中間有一段經文是這樣編撰的: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您相信有這樣的法門嗎?如果您無法判斷,那表示您還未具足正見,還沒有得到法眼 淨。觀經的作者已經把佛陀變成了超級的特技魔術師,竟從口中噴出「五色光」來,而且一噴之後,頻婆娑羅王就成了阿那含。真的比「阿拉丁神燈」還要神奇了! 那「五色光」一定比現代的雷射光還要神奇,它把頻婆娑羅王腦子裡的五種下級結使都用光線切割、清除乾淨了,才能証得阿那含。這情節真的又把我們帶入了波斯 神話或寓言的情境裡,難怪當年這部經在安息一帶還滿流行的。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闍尼沙要出來澄清了,制止觀經的作者不要亂說,以免誤導了千秋萬世的淨 土行者。

現在就帶您去聽聽闍尼沙怎麼說的,請打開長阿含「闍尼沙經」或『人仙經』或巴利英譯長部第18經“Janavasabha sutta”。我們摘譯其中局部的內容即可。這是佛陀告訴阿難尊者的一段話:

「…那時,有夜叉的叫聲傳來:“世尊!我是闍尼沙。善逝!我是闍尼沙。”阿難,您知道這個高叫闍尼沙的人是誰嗎?」

阿難尊者回答:「世尊,我從未聽過這個名字。而且我一聽到“闍尼沙”這個名字,毛髮都豎起來了。我想,這個叫“闍尼沙”的,應該不會是一個很低級的夜叉吧!」

世尊:「阿難,在我聽到這聲音之後,立即有個夜叉以貴族的形象出現在我面前,再度 喊叫著:“世尊!我是頻婆娑羅。善逝!我是頻婆娑羅。我現在已經是(倒數)第七次再生為毗沙門天的眷屬了。如是,身為人間的國王逝世以後,我現在成為天界 中的非人之王了。七次人天往返,計有14次誕生,是我生命的(倒數)計數了……”……。」

以上是根據英譯巴利長部經翻譯的。如果您閱讀漢譯長阿含的話,那就沒有把「夜叉」 譯出來,很含蓄的譯為「毘沙門天之子」。實際上,毘沙門天王就是夜叉之王。我們從長部第16經裡已經知道,「Kus[]v[]t[]庫沙和堤」是大光明王 的都城,它的繁榮富庶就像毘沙門天的都城─阿卡瑪達一樣,夜叉眾多,存糧充足……等等。「Suk[]v[]t[]極樂國土」就是由此演化而來的。詳細可再 回頭翻閱「七寶池八功德水」那一篇。雖然,觀經的作者以頻婆娑羅王做為往生的男主角,是符合夜叉都城與極樂國土的描述,但是說他証得阿 那就扯得太離譜了。

您也許很失望,極樂國土的描述竟然是從毘沙門天的都城演化而來,而心目中的淨土聖 王竟然轉生成為夜叉。但是您又錯了,您千萬別小看了夜叉,尤其是智慧高超又虔誠的夜叉天神。人間往往以「母夜叉」來揶揄女子,其實在雜阿含經裡就有個母夜 叉,叫做富那婆藪,曾經教導她的子女,靜聽世尊為諸比丘說「四聖諦」呢!他們內心的法喜並不亞於我們人類啊!只是他們之中,大多數是個性強烈,敢愛敢恨, 愛恨分明罷了。就像我們人間,不也有很多霸道的人士,也有很多精明幹練的女強人嗎?頻婆娑羅王在人間時是個強 勢的君王,以他的個性、脾氣,轉生為夜叉是相應的,並沒有什麼好失望的。尤其是夜叉之中,有些是歸信三寶,熱情擁護僧伽的;有些更是証得了須陀洹果,已經 開始了七次人天往返的倒數計生了,值得讚許的。夜叉並不全是窮凶極惡的,我們應該要有客觀的瞭解,畢竟他們也是屬於天道的鬼神啊!

另外,觀無量壽經上也把阿闍世幽囚頻婆娑羅王的事件描述得很悲慘;但是根據南傳律典的記載,卻全然不是這個樣子。頻婆娑羅王在侍衛逮捕阿闍世太子時,查明他要行刺的動機之後,就很壑達地讓出了王位,讓阿闍世當上了國王,如是而已。

我們已經聽完了闍尼沙的宣告,您是否對於淨土經典的編撰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您寧願相信這些故事呢,還是要走入正法中來呢?希望您能夠「歡喜信受」真實的佛語,然後虔誠地「作禮而去」。

 

三十三、迎福寺

故事說完了,從1974年走入彌陀家族,在1986年發現真相,到1989年走出 彌陀的光環,整整花了15年的時光;又再經過了10年的心境調整和觀察,總共經過25年的反覆思惟,才敢把這近2000年來的真相舖陳出來。為什麼要這麼 大費周章呢?只因為自己嚐過「信仰破滅」、「偶像破碎」、「無可皈依」……的種種痛苦,不忍心看到彌陀家族的成員感受到「真相大白」的痛苦。真相是無情 的,有時候甚至是殘忍的─竟然要去否定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老師和祖師大德,還要親自去摧毀自己的偶像。這身心所要承受的壓力和煎熬有多 龐大?如果不是對佛、法、僧三寶的淨信已經不動搖,豈能無畏無懼?然而對於尚未能走入正法中來的法友,要何去何從呢?因此十年來,一直盼望原始佛教的園林 精舍能在台灣建立起來,突破2213年來(214BC~1999AD)秦暴政的禁錮,讓中國歷史上被摧毀的上座部僧伽(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似仍有上座部僧 伽,但未受漢族重視。)出現在台灣,成為真實的皈依處。然而,人微言薄,竟連現代給孤獨長者都還沒找到,更別說是園林精舍了。破壞是容易的,建立正確的皈 依處可不是容易的事,這就是10年長期思考的主因之一。

然而,很幸運的,拜電腦網路科技之賜,10年來的心願已經初步實現了。在公元1999年5月29日佛誕紀念日(衛塞節),一個屬於華文世界的,原始佛教的網路園林精舍─迎福寺,已經建立起來了。裡面有四雙八士乃至阿羅漢的肖像,讓您瞻仰。寺內目前有三部典藏:

  第一部 ─ 透過歷史的軌跡,讓您瞭解什麼是真正的佛教。

  第二部 ─ 循著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的修習軌跡,是正法的精要。邀請您走入正法中來。

  第三部 ─ 讓您認識真實的僧寶─四雙八士的修行生活及其道、果、涅槃的成就。

以上分別就佛教、佛法、僧伽作了明確而真實的介紹。對於剛剛走出彌陀光環的人們,應該是一個很值得做為心靈皈依的園林精舍。另外,寺內居士林的留言板或許可以提供法友一些鼓勵和安慰。

「迎福寺」命名的意義是「迎僧納福」。因為世尊的聲聞僧伽既然是「世間無上福田」,只要我們把「聖僧」迎請到台灣來長住,那麼「無上的福田」就會在台灣被開拓出來,所以稱之為「迎福寺」。英文名字是:“Web Monastery for Greeting Sangha & Merits to Taiwan.”盼望下一個世紀裡,現實人間的「迎福寺」也能早日在台灣建立起來,做為台灣信眾們長久的皈依處。

在此,要謝謝協助建寺的三位護法Anderson ,Charles and Gus。同時也歡迎您的拜訪,願三寶庇護您以及您的老師和家人幸福安樂。

網址: http://www.taconet.com.tw/monastry

(現網址已改為 www.infs.idv.tw )

 

原著版權◎1999

作者:希爾伯列克

原始佛教迎福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摩訶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