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從信法師

 

假使素食是居於慈悲心,素食是慈悲心的行為,凡是素食的人應都有慈悲心,而且素食者每吃一餐素食便增長若干慈悲,縱 然不增長慈悲也應維持既有的慈悲心,使慈悲長存於心中,譬如健康飲食增長身高,縱然不增長身高也應維持既有的高度,使生命越來越長壽。因此,日日素食應日 日增長慈悲,素食越久的人慈悲心也越來越真切。從反面看,不素食的人就是沒有慈悲心,若是如此,應可明顯的比較出來,素食者都比不素食者慈悲。

 

素 食者敢自我肯定比非素食者有慈悲心嗎?素食者應自行檢視一下,日日素食有沒有日日增長慈悲?有沒有比非素食的人慈悲?假使檢視不出來,很明顯前述種種假設 都不實際,假使檢視出來發現自己並沒有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甚至不比非素食者慈悲,很顯然,素食和慈悲是不相干的。若素食和慈悲毫不相干,卻向他人宣說 素食居於慈悲心,是慈悲的行為,是不是就是虛偽的自欺欺人?

 

為了檢視日日素食有沒有日日增長慈悲心,要當瞭解什麼叫做慈悲,若瞭解慈悲的內容,自可隨時檢視自己慈悲心成長的現況。

 

慈悲心探索

 

大 慈大悲是佛教徒掛在嘴邊,寫在臉上的句子,甚至以吃素表白慈悲的行徑。可是,曾經有人問我,什麼叫做大慈大悲,我思索了一陣子,竟然不知如何回答,慚愧之 餘,只好榶塞一番:「與眾生樂叫大慈,拔眾生苦叫大悲。」這是通行的標準答案,但隨後我就陷入沈思中,頻頻探索此問:

 

傳說中,釋迦牟尼佛千生捨命救度眾生,這是我們視為大慈大悲的典範,久遠以來我們便標榜學習大慈大悲的菩薩行,學佛無不發大心效法釋迦牟尼佛。

 

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的人應都有捨命去救度眾生的慈悲心,但我長期素食卻很擔心遇到狀況必須捨命去救生,我不得不懷疑日日素食究竟有沒有增長一些些慈悲心,也懷疑捨命救生的行為是否就叫做慈悲行。

 

如 果捨命救生是慈悲行是菩薩所當行,釋迦牟尼佛千生捨命救度眾生後,應當再接再厲,再續宏願,為什麼呢?一命救一命,歷千生只救了千命,還有無量無邊的苦難 眾生等待救度。但釋迦牟尼佛出生於迦毘羅衛國,並不以捨命救生的行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以如實知苦集滅道四聖諦顯發十二因緣而成佛,很顯然,捨命救生未 必符合大慈大悲的精神,只是一死換得一活的義勇行為,若活過來的人不離苦得樂,隨後又墮入苦厄中,而捨命救生之命已斷,已不能再度救度於他,釋迦牟尼佛若 生生世世光做此種義勇行為並無濟於與眾生樂拔眾生苦。而且,捨命救生必須難行能行,還得時勢造英雄,有捨命救生的狀況迫在眼前,除非特殊情境,一般人很難 有捨命救生的機緣,若都無此因緣豈非永不成就慈悲的菩薩行,永不成佛?由於捨命救生的行為未必是慈悲行,而且可遇不可求,無法以捨命救生的義行來要求菩薩 必當行,是故也不必以此義行來檢視日日素食的人有沒有日日增長此種慈悲心。

 

其次,學者為彰顯與眾生樂拔眾生苦的大慈大悲精神,無不挖空心思比大誓願,似乎只要誓願大無比便是有大慈大悲心,將有大成就,於是宣誓「眾生不盡誓不成佛」,竟不知永無實現的願只是過度膨脹自我的虛妄語。

 

我 們都未得度,但釋迦牟尼佛卻在我們亟待救度之前成佛,不止釋迦牟尼佛如此,過去無量諸佛及十方一切諸佛,不待我們得度也都成佛去了,並沒有任何一佛發願 「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所承認的佛,以其不發空願所以在此世間成佛,此一史實便是對學者所發「眾生不盡誓不成佛」的針砭,牛皮一刺即 破。

 

事實上,一切眾生皆自度而得解脫,大慈大悲的菩薩頂多只能精勤做飯請眾生吃,不能替代眾生飽食,若發心「眾生不盡誓不成佛」,自己誓不成佛就是發誓永不被救度的眾生,使他人永不實現救度一切眾生而後成佛的大願,彼此阻礙成佛,從此世間都沒有得度的人,也沒有人成佛。

 

發菩提心發大願,往往只是宗教熱情的發露,尚不具實質的慈悲心,我們不能以發大心為有慈悲心,也不能光以發心未退失,證明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

 

其 次,學者為了彰顯與眾生樂拔眾生苦,無不參與慈善事業,以為有慈善的行為就是有慈悲心。其實慈善事業只是功德事業,有慈善的行為未必有慈悲心。譬如為了婚 姻,做生意,學業,升遷,建屋,治病,喪亡,大做慈善功德事,都沒有慈悲心。又譬如賭彩券賺大錢,祈願生小孩,還願的慈善行為也都沒有慈悲心。又譬如貪 官,奸商,盜賊,姦夫淫婦,為了求心安大做慈善事業,也都沒有慈悲心。又譬如沽名釣譽之士也大做慈善事業,只是掛羊頭賣狗肉,也都沒有慈悲心。又譬如為自 己創造工作,也大做慈善事業,從事慷他人之慨的行事也都沒有慈悲心。

 

台灣佛教界以為廣做慈善事業就是菩薩大慈大悲行,鼓勵學者留惑潤 生 救拔眾生苦,呵責急於求證解脫樂的自了漢,卻無視於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煩惱永盡無餘而成佛,應說已說,應度已度,並不留惑潤生而入滅去了,世尊一生除了 說法從未做救濟貧苦事業,也不鼓勵出家人做慈善救濟行為,沒有人說世尊自了漢,也沒有人說世尊不慈悲

 

做慈善事業是在家人 的 菩薩行,而且任何人士任何宗教團體也都做善事,慈善行為必有功德但未必有慈悲心,未必與眾生樂拔眾生苦,為什麼呢?眾生的苦源來自貪欲瞋恚愚癡,不來自貧 病,若來自貧病鰥寡孤獨,凡是不貧不病不鰥寡孤獨的人應都幸福快樂,應都無生老病死苦。事實上,無論宗教信仰,無論富貴貧賤,無論學問高低,無論健康殘 廢,都不免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共患並非慈善事業所能救度。是故我們不能以廣做慈善事業為大慈大悲菩薩行,也不能以做了多少慈善行為證明日日素食日日增 長慈悲心。

 

食肉的是與非

 

其次, 學者為了彰顯與眾生樂拔眾生苦,不忍吃眾生肉,所以提倡素食。但不吃魚和肉的人很多,理由也很多,未必居於慈悲心,也未必有宗教信仰,譬如腸胃不適應肉 食,譬如為了健康長壽,為了治病,為了做功德,為了法會,為了還願,為了害怕下地獄,為了迷信,為了修氣修脈。因此,我們不能光以不吃魚和肉的行為就斷定 為有慈悲心,有吃魚和肉的人就沒有慈悲心。

 

有慈悲心的人很多,如儒家學者,如道家行者,如基督徒,如其他慈善團體的人,以及一般善良 的 人,他們都不素食,魚和肉是三餐的主食,若說他們都是魔鬼,都沒有慈憫心,則是不智的謾罵,也已辱罵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世尊及其出家在家弟子有素食則素 食,有魚和肉則肉食,五種正食可吃魚和肉,唯制不殺生(詳見四分律藥揵度)

 

有問,吃肉和殺生不是同罪嗎?吃肉和殺生同罪時,是為了吃肉請他人殺生,因為教殺,是故吃肉和殺生同罪。若吃不見為我殺,不聞為我殺,不疑為我殺的肉,所吃之肉只是無生命而可食用的物質,吃三淨肉沒有殺生過,不和殺生同罪。

 

有說,若沒有人吃肉,不會有人殺生,因此雖吃三淨肉也應和殺手同罪。

 

若 說「沒有人吃肉便不會有人殺生」,反過來說「若沒有人殺生便不會有人吃肉」,即時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諍論中,這是混淆是非,模糊因果之論調。事實上, 因果絲毫不爽,殺命還命,吃肉還肉,果報分明,殺生的人為賺錢,為祭祀,為仇恨,為凌弱,為消遣,為吃肉,為迷信,等等而殺害眾生命,應自行負擔殺生之 過,無由推卸殺生之罪責要別人代受。而吃肉之人若不自殺、不教殺,無殺心,也未殺害眾生命,和殺生扯不上共犯之罪,戒律上無罪,於世間法律也無罪。若強迫無 罪之人受罪,世間法都認為是惡法,佛法中豈有此等惡說?世尊是無上士,是智慧圓滿究竟的佛,不說混淆是非的話。若如楞伽經、楞嚴經、梵網經中有不如法說,是外 道夾雜的非法,其非法非律用世間法律知識便輕易可辨正。

 

有問,即使吃肉不犯殺生過,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妹,吃肉如吃親屬肉,肉食不斷大慈悲佛性種子嗎?

 

如 前文說,若除去為吃肉而殺之外,每天都有為祭祀,為迷信,為還願,為仇殺,為凌辱弱小,為消遣,為醫藥,為研究,為賺錢等等大量被殺害眾生肉之外,每天也 都有大量眾生自行老死病死意外死之肉,已死之眾生肉即是無情物。已死之眾生肉是地球上可資利用的食用物質,已死之肉可供養異類眾生飽食滋命,了卻宿業,彼 此互惠。譬如人死,雖蓋棺葬於泥土中仍不免被諸小蟲食盡,彼畜生類吃人肉並不犯殺業,同理可知,人吃已死畜生肉也不犯殺業。

 

若吃異類 眾 生肉,世尊說應如食子之肉,只為活命不應貪吃,吃肉應如吃子肉想,即是居於大慈悲心,居於感恩之心。眾生若已死,死肉是無情物,吃其肉做子肉想並非吃親屬 肉,若真的是吃親屬肉,夫婦行淫也即是和父母兄妹行淫。由於前世親屬因緣於今生不相續,夫妻過去世縱然是父女母子關係,今生並不延續前生關係,只有恩怨因 果不昧,夫妻共相淫欲不是亂倫亂性,同理,吃眾生肉已不是親屬肉。若硬要說吃肉是吃親屬肉,子女應孝養父母,應把一切畜生恭請回家奉養孝敬,可知不如理 說。

 

由於眾生已死之肉,尚有回饋地球眾生之價值,眾生彼此互惠,學者若吃三淨肉,不犯殺罪,不犯輕垢罪,也不害慈悲心,也不斷大慈悲種性,學者應有智慧明辨是非,不應被外道偽造的經律所害。

 

有說,楞嚴經中說,比丘所吃五淨肉是佛神力所化生,本無命根,並非真肉食,末世眾生學佛不應食眾生肉,若食眾生肉非佛弟子,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此 說不如理說,為什麼呢?若食眾生肉非佛弟子,報終必沉生死苦海,世尊便不應以神力化生眾生肉令比丘貪吃肉味,也令末世眾生貪吃肉味墮生死苦海。既然草菜不 生,可以用神力化生為眾生肉,自也可以化生為穀物蔬果給諸比丘食用,不此做,反而化生為眾生肉令比丘貪吃,然後再以此辱罵諸比丘,顯然可見,這是歪纏的外 道法假冒佛說,是提婆達多破僧滅法的餘續(詳見四分律大正二十二冊五九四頁

)。

 

再說,世尊住世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單 單 世尊及其隨身眾千二百五十人,在草菜不生的地方如何能得一日食呢?況九十六種外道也日日要乞食。宗教活動熾盛,這是生活富裕的社會活動,一如台灣目前的現 況,各種宗教都受歡迎,印度當時並非「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有時因天災人禍,乞食困難,世尊並不許阿羅漢以神力從他方世界取食物來給諸 比丘食用,五分律卷第一:「我向作是念,今此國中乞食難得,當與得神通者到鬱單越食自然粳米。佛告目連:汝等可爾,凡夫比丘當如之何?目連白佛:我當以神 力接之。佛言:止止,汝雖有是神力,宿對因緣欲置何所?又奈將來諸凡夫何?目連受教默然而止。」由文中所說可知,諸比丘素食也肉食,並非肉食不可,即使世 尊要神力化生食物也不必化生為眾生肉,何況世尊不聽用神力左右宿業。彼楞嚴經中所說此段文句一無是處,只是外道延續提婆達多破僧所說的言論,因為我們凡夫 沒有智慧分別殺生和肉食的分際,果如提婆達多之所願,僧破法也滅,佛教徒都用相似文句來攻訐正法律,以訛傳訛,流傳至今,智者應自覺,大慈大悲心無關吃不 吃魚和肉,絕無食肉斷大慈悲種性及沉生死苦海的歪理。

 

素食仍不免殺生

 

植 物非有情,卻也是生物,有其生命,若不愛惜植物的生命,其罪過不下於殺有情生。四分律比丘戒九十波逸提法(61):「若比丘故殺畜生命者波逸提」九十波逸 提(11):「若比丘壞鬼神村波逸提」。波逸提是小可悔罪,若比丘有殺心殺一畜生命便得一波逸提罪,殺一牛或殺一蚊子同樣各得一波逸提罪。所謂「鬼神村」 就是植物世界,比丘若壞一片葉子便得一波逸提罪,摘十片葉子,其罪如殺十隻牛。為什麼呢?

 

有些人發心做植物,有些人咀咒下生為植物,如世尊有一世生為檀香樹,這種有情的植物屬於鬼神類。鬼神中有天,有阿修羅,有餓鬼。但大部份的植物是無情生物,不論有情無情,植物往往有很多鬼神和畜生依住,所以植物叫做鬼神村。

 

我 們生活中所食用的穀類豆類,蔬菜,水果,即使沒有鬼神依住,必有畜生類依住。農夫從翻土播種,施肥,灑水,採收,運送,直到主婦採購,清洗,切煮,這過程 中不知要死掉多少昆蟲,我們每吃一口飯,一口蔬菜,一口水果,都背負很多生命被害的因緣。若說吃肉和殺生同罪,吃飯吃菜吃水果都和殺生同罪,吃素所害的生 命不下於吃肉。但由於此說不如理說,只是外道故意設計令佛教徒生活不安穩不快樂而說,學者若無殺心,吃肉無過,若無殺心吃素也無過。

 

是 故飲食的重心要當不貪吃,無論素食肉食不過午食,知足常樂,少吃則少害畜生命。飲食只為活命不為肥白長壽,佛教徒不可生吃肉類,不可生吃蔬菜穀類和種子 (如水果中的子),因為生物中仍有看不見的生命,不吃生機,若出家人吃生菜生種子便得罪(見四分律藥揵度),在家人則無此過。

 

由此而可知,我們也不可光從吃素不吃肉來檢視學者日日素食有沒有日日增長慈悲心,我們還探索不出什麼叫做慈悲心。

 

護生未必有慈悲心

 

其次,學者為了彰顯與眾生樂拔眾生苦,熱心從事護生事業,我們仔細觀察護生行為,看不出護生行為有多少慈悲心,為什麼呢?

 

若 為了平衡動物生態,往往只保護將要滅絕而稀有的畜生,卻理直氣壯的殘殺過多的畜生,譬如台灣毒蛇,不小心被咬一口便可能斷命,但台灣毒蛇日漸稀少,被立法 保護,而台灣蚊子,若被咬一口,未必生病,若生惡疾未必死亡,但台灣蚊子過多,卻立法消滅一切蚊子。毒蛇和蚊子對人類都有害,護生者卻只保護毒蛇不保護蚊 子,其護生只為生態並非有慈悲心。

 

若為了憐憫動物被殘虐,卻無視敵國的人民被強姦被殺害。若為了憐憫人類受天災人禍之苦厄,卻無視於 自 己國內的同胞受天災人禍之苦厄。若為了憐憫同胞之苦難,卻無視於自家兄弟姊妹子女之苦難。置同類同胞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於不顧,而四處奔走呼喊救度畜生,其 護生只是義行並非有慈悲心。

 

護生的人士往往只顧護生,不但未護生反而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譬如我們為了美化環境,反而用人為破壞了自 然 美。動植物的生態是在六季交替中變遷,是在弱肉強食中變遷,一種動植物的繁衍與滅絕,有其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因緣,用人力干涉如同強國干涉他國的內 政,只見人類主宰欲膨脹而自討苦吃,不見人類的慈悲心。

 

若用主宰欲來護生,往往只顧發洩一己的情緒,無濟於護生的事業。譬如我們看見婦 人教訓小孩,便以己意強行干涉,竟不知母親正在教育有偷竊行為的小孩。譬如我們看見監獄中受刑人不自由的生活,便以己意強行干涉,竟無視於受刑人殘害了多 少無辜。當我們看見畜生被凌虐,便以己意強行干涉,竟無視於彼畜生的宿業,我們一意孤行只想支配畜生的命運,宛如我就是上帝,於是買畜生來放生,呵責肉 食,呵責屠宰,譬如警察捉拿強盜,我們保護強盜,把強盜放走,呵責警察,呵責法官。只顧與眾生樂而不顧拔眾生苦,畜生被放生了只是逃得了一時,還得重行再 受無邊的苦況,沒有真正達到護生的目的

 

而且,從事護生的動機也很複雜,有為沽名釣譽者,有為做功德者,有為還願者,有為迷信者,護生的行為未必有慈悲心,因此,我們也不能以護生的行為來評量學者日日素食有沒有日日增長慈悲心。

 

慈悲的心跡

 

 

如是探 索慈悲心,並不是杯葛捨命救生,也不是杯葛發大心廣做慈善事業及護生素食行為,只是說,不能從此等行為檢視慈悲心,因為這些行為是身心彰顯出來的表面行 為,未必具有慈悲心,縱然廣受群眾稱讚擁戴,並有天花亂墜,都不能用為證明,惟有行者檢視自己的心跡才能自知自證。

 

譬如林靖娟老師捨命救度同車遭受火難的小孩,我們對她只是發出想當然爾的讚嘆,是不是大慈大悲心惟有她本人才能自知自證。又譬如慈濟功德會的事業,即使群眾擁戴參與,舉國稱讚,也都只是想當然爾的大慈大悲菩薩行,實際上有沒有慈悲心要當事人才能自知自證。

 

我們從表面行為看不到慈悲心的內容,便不能從表面行為來檢視日日素食有沒有日日增長慈悲心,要當直捷檢視行者自己的心跡。

 

若 心跡有慈悲則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身行叫做身行慈,有慈悲心的口行叫做口行慈,有慈悲心的意行叫做意行慈,檢視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心跡便可知行者有沒有慈 悲心。我們要檢視學者日日素食有沒有日日增長慈悲心,只須檢視日常生活中的心跡,不必刻意捨命救生,也不必刻意發大心做大慈善,也不必刻意做護生事業和素 食用為表示我有慈悲心。

 

然而,什麼叫做慈悲心?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慈悲心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簡說,由於慈悲用以利他,喜捨用以利己,利他而顯見慈悲,是故常以慈悲一詞代表四無量心,若更簡約,只用慈心便代表了四無量心。無量心就是大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種心。

 

原 來,大慈大悲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簡稱慈心觀,或叫做慈心三昧。提婆達多害佛,殺手都被世尊用慈心觀所度,醉象殺佛也被慈心觀所攝受。五分律卷第三大正 22冊一九頁下:「於是醉象遙見佛來,奮耳鳴鼻大走向佛,阿難怖懼恍惚不覺入佛腋下,佛語阿難,汝向三聞無苦,如何不信猶作此懼?佛見象來,入慈心三昧而 說偈言……象聞偈已,以鼻布地抱世尊足,須臾三反上下觀佛,右繞三匝卻行而去。」文中「入慈心三昧」即是慈心觀,我們學佛也應修習慈心觀,有慈心觀才能自 利利他自度度他,才能日日增長慈悲心,但學者往往毫無用力之處,這是因為我們不知慈心的內容,所以不知從何下手去學。

 

如果瞭解四無量心的內容,不但能修習慈心觀,還可用來檢視日日素食有沒有日日增長慈悲心。

 

所謂四無量心,一者慈無量心,散發與一切眾生樂之心,二者悲無量心,願拔一切眾生苦之心,三者喜無量心,心常歡喜遍滿十方之心,四者捨無量心,心寂止趣向解脫之心。

 

慈 心來自於悲憫一切眾生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發心與樂而拔其苦,於一切眾生無怨無憎而常歡喜,心無負累而向於捨而解脫。慈心說為慈悲喜捨只為瞭解慈心之內涵, 方便學者依其次第修習,四無量心所緣都同一境。易言之,慈心中有悲喜捨心,悲心中有慈喜捨心,喜心中有慈悲捨心,捨心中有慈悲喜心,修觀緣一所緣境時,可 一其心立念於慈無量心,可一其心立念於悲無量心,可一其心立念於喜無量心,可一其心立念於捨無量心,只是立念焦點不同,圓滿慈心觀必具足慈悲喜捨。

 

雜阿含九一六經大正2冊二三二頁上: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隨時晝夜觀察,

所起少有心殺生,多有心不殺生,

若於有心殺生當自悔責,不是不類,

若不有心殺生,無怨無憎,心生隨喜,

隨喜已歡喜,生歡喜已心猗息,

心猗息已心受樂,受樂已則心定,心定已,

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

廣大無量,滿於一方正受住,

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

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

善修習充滿諸方具足正受住。

爾時世尊以爪甲抄少土語刀師氏聚落主言:

「云何聚落主,我爪甲土多,大地為多?」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爪甲土少少耳,大地土無量無數。」

佛告聚落主:「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數無量,

如是心與慈俱修習多修習,

諸有量業者,如甲上土不能將去,不能令住(1)。

如是偷盜對以悲心(2),邪淫對以喜心(3),

妄語對以捨心(4),不得為比。」

說是語時,刀師氏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如經文所說,由於悲憫眾生不忍見眾生被殺之苦厄,於是隨時觀察己心,若稍有殺心當自悔責,若無有殺心則無怨無憎,為拔眾生苦,當與眾生樂,於彼眾生無怨無憎即是慈心觀,於彼眾生無害心即是悲心觀,心生隨喜而心受樂即是喜心觀,受樂已則心定即是捨心觀。

 

於 殺生之事而顯見慈悲喜捨心,殺生是瞋恚的極致,未到達殺生地步的過程中,生不快心,有怨,有憎,都是此過程中的心態,易言之,一旦我們有不快之心,有怨有 憎之心,便已進入殺生範疇。我們若對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子女,有不高興之心,有怨心,有憎心,便已無慈心可言,向外延伸其義,對朋友同事同胞及世間各人種生 不快心生怨心生憎心,便已無慈心可言,更延伸其義,若對牛羊豬狗魚蝦蚊蠅生怨生憎,便已無慈心可言,要當隨覺隨觀,一旦發現對眾生有怨有憎時即刻自責,無 怨無憎時才散發出慈悲心,令此慈心綿綿不絕,則生歡喜則生正定。

 

修慈心觀最初先要瞭解什麼是慈心,親身感受慈心的滋味,然後才能散發 慈 心。我們對無關痛癢的人和動植物很難發出慈心,要當面對他人的苦難,尤其面對自己的親人,一心由衷的想要解除他的困苦,給他快樂,即於彼時慈心油然而生, 慈心生時無怨無悔無憎,把這慈心擴散,由包涵一人而二人,漸次包涵全家人全親戚朋友,乃至一村人一國一世界,甚至四維上下一切世間無量無邊,無論人畜餓鬼 地獄魔

梵諸天,怨親平等我都對他無怨無悔無憎無有瞋恚。

 

於此修習中,一旦有悔有怨有憎,只一絲絲,慈心便斷,尤其對先前可怨可憎的人,一想起怨憎會,不惜同歸於盡,再也不想修習慈心觀,這是修習慈心觀的死結,學佛便是為了解開此結,三藏十二部經只為了幫我們解開此結,若解開心結則心開意解,心與慈俱,慈心遍滿十方。

 

註解:

(1)若如是修習,一其心念住於慈心觀,慈心無量如大地土,過去世所造殺業如爪甲上少少土,二者不能比,因此應墮三惡道的殺業報無法現前。是故慈無量心是菩薩所當行。

 

(2)如是偷盜對以悲心,如果修習慈心觀時,把一其心念的焦點住於悲心無量,悲心無量如大地土,過去世所造偷盜業如爪甲上少少土,應墮三惡道的盜業報無法現前,是故悲無量心菩薩所當行。

 

悲無量心就是悲憫眾生遭受苦厄,不忍害眾生之心,於眾生無害心就是悲心。所謂無害心就是無殺盜邪淫妄語之害心,有悲心則不犯殺盜邪淫妄語業。學者修習悲心要當先行體會悲心,悲心已生令廣大,如前文慈心遍滿十方的要領去修習。

 

(3)邪淫對以喜心,如果修習慈心觀時,把一其心念的焦點住於喜心無量,喜心無量如大地土,過去世所造邪淫業如爪甲上少少土,應墮三惡道的邪淫業報無法現前,是故喜無量心菩薩所當行。

 

喜無量心就是離欲離諸惡不善法的歡喜心,有喜心則不憂悲惱苦。凡夫總是以五欲樂為喜,但欲樂是無常變易之法,才喜上眉梢轉眼間變去則憂悲惱苦。若要喜心無量,惟洗盡心穢,離欲離諸惡不善法,不樂殺盜淫妄之樂,自可輕易與眾生樂拔眾生苦。

 

學者修習喜心無量,要當先行體會離欲離諸惡不善法的喜心,譬如面對橫逆,或面對五欲之誘惑,解除彼患之後所生之喜樂,即是喜心。於修慈心觀時一其心於喜心,漸次廣大如前說。

 

(4)妄語對以捨心,如果修習慈心觀時,把一其心念的焦點住於捨心無量,捨心無量如大地土,過去世所造妄語業如爪甲上少少土,應墮三惡道的妄語業報將無法現前,是故捨無量心菩薩所當行。

 

捨 無量心就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的解脫心,此心初學者很難體會,但捨心有三種層次,初層次善趣四無量心,所謂捨就是斷界解脫,斷界解脫就是斷除諸欲惡不 善法的解脫,捨殺盜淫妄酒即是初層次之捨心,譬如當我們面臨淫欲之苦患,若行邪淫,若妄語,便犯了三惡道罪,即於此時遠離彼患,不令他苦不令他失節,與他 樂拔其苦,心喜而捨欲患,而得斷界解脫,本來要犯而捨之不犯,便是初層次的捨心,學者可自行體會體會看。若於修習慈心觀時,便一其心住心於捨的解脫境界,漸次廣大其心量如前說。

 

經 文中單舉殺生來說明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諸具足正受,若細說,應一一把偷盜,邪淫,妄語,代入殺生句中,如「所起少有心偷盜, 多有心不偷盜,若於有心偷盜當自悔責,不是不類,若不有心偷盜,無怨無憎心生隨喜,隨喜已歡喜,生歡喜已心猗息,心猗息已心受樂,受樂已則心定,心定已聖 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滿於一方正受住……」如是邪淫,如是妄語,一一代入重述一遍。因為令眾生憂悲惱苦的不止害怕被殺,也恐懼被偷盜 被邪淫被妄語。

 

大慈大悲菩薩行「與眾生樂拔眾生苦」,即是與眾生身口意業樂,拔眾生身口意業苦,菩薩為饒益眾生,行慈悲喜捨四無量 心, 非但不殺也應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為自饒益則永斷貪瞋癡。身行慈不殺不盜不邪淫,口行慈,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行慈,不貪不瞋不邪見,學者行十善業 即是大慈大悲菩薩行,十善業即是慈悲心具體的內容。

 

修習慈心觀便應如是實踐十善業,檢視慈悲心便應檢視十善業。學者想修慈心觀,想廣 修 菩薩行,往往不知如何顯發慈悲心,毫無使力之處,總是往捨命救生的牛角鑽,導致自嘆不行,總是往「眾生不盡誓不成佛」的牛皮吹,導致沒有一眾生願自度,既 不自度便也不能度他,總是往留惑潤生的歧路走,導致終生只知做慈善事業,做護生事業,吃素求功德,毫無實質的學佛成就。為什麼我們會往冤枉路上走呢

?如果慈悲二無量心是四樓三樓的話,喜捨二無量心便是二樓一樓,我們高唱蓋三樓四樓,高喊大慈大悲,卻不知三樓四樓要蓋在一樓二樓之上,不知大慈大悲心建立在大喜大捨心上,我們不實踐大喜大捨,高喊大慈大悲,遂使中國佛法成為空中樓閣。

 

原 來,慈悲心是喜捨心所發露,如果不培養喜捨心,並非要發慈悲心就能用上力氣,譬如窮人發大願,欲行布施卻沒錢財。喜捨心是慈悲心的資糧,若沒有喜捨心便沒 有慈悲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不能斬頭去尾,不能分開隔別,學佛要當慈悲喜捨同時並行修習,使慈悲喜捨同步生長,開花,結果,當我們要行使大慈大悲心時,任 運而顯發出來,遍十方無量無邊。

 

「一切惡莫作,當奉行諸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一切惡莫作則離生喜樂,喜無量心油然而生,先 使 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所作的慈善事業才能饒益諸有情,也自淨其志意而自饒益,若面臨捨命救生之際則義無反顧,因為自淨其志意則依滅向於捨,善能捨一切惡法和 一切善法,不住相行布施,才能自知自證高層次的滅界解脫,若作護生事或素食才能自利利他。

 

大慈大悲菩薩行應如是依法奉行,於是我們便可依此知見來檢視學者日日素食有沒有日日增長慈悲心。

 

檢視素食的慈悲心

 

素食如果就是慈悲行為,日日素食應日日增長慈悲心。慈悲不是文書,慈悲是活生生的心態,若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便應日日領受慈悲的滋味,素食者說得出每天所增長的慈悲滋味嗎?

 

如果素食就是慈悲行為,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素食者自應比非素食的人善修慈心觀,素食者能修慈心觀嗎?能任意散發慈心攝受他人嗎?

 

如果素食就是不殺生,不殺生自也不殺昆蟲,如不殺菜蟲,也不殺蚊子蒼蠅,不殺螞蟻蟑螂,不殺走獸不殺老鼠,不殺飛禽,不殺水族,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素食者自應比非素食的人少殺生。素食者比別人少殺生嗎?

 

如果素食就是不貪吃的飲食,素食者自應比非素食的人不貪吃,因為一切五欲之樂由貪吃所開端,不貪吃的人自應比別人少欲知足,又因為過午不食是永斷貪欲的起步,素食者不貪吃自應過午不食。素食者比非素食的人少欲知足嗎?過午不食嗎?

 

增 一阿含經卷第七大正2冊五八一頁下:「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 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文中護心就是捨心,就是解脫心,憍慢就是我慢疑,此文可幫我們檢視慈悲心。

 

如果素食就是慈悲行為,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瞋恚心自應日日減淡減薄乃至滅盡,素食者的脾氣是不是日漸減少呢?原先所怨所憎的人,是不是已日漸不怨他不憎他呢?

 

如果素食就是慈悲行為,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害心自應日漸淡薄乃至永盡諸不善行,素食者是不是比別人身行口行日漸清淨呢?

 

如果素食是慈悲行為,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嫉妒不樂的人生自應漸漸改善乃至無時不樂,素食者自應比非素食的人生活快樂。素食者日日都比人快樂嗎?

 

如果素食就是慈悲行為,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我慢疑自應日漸淡薄乃至滅盡,素食者自應比非素食的人解脫自在,素食者每天都比別人解脫自在嗎?

 

如果素食是慈悲行為,素食是佛教徒所當行,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素食者自應比非素食的人有佛法成就。素食者比別人學佛有成就嗎?

 

所問如果是肯定的,不在話下,日日素食日日增長慈悲心。如果不肯定,宜知素食只是一種飲食法。若要增長慈悲心,要當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飲食只長養生命不長養慧命,是故有如是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摩訶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