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於舍衛城遊化,住在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見,他說:「我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就是在生死輪迴中流轉的是同一個 。」比丘們知道了,就去嗏帝比丘那裡,問道:「嗏帝!你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嗎?」嗏帝比丘回答說:「各位賢者,正是如此!我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就是在生死輪迴中流轉的是同一個

 

 

當時,比丘們就訶責嗏帝比丘說:「你不要這麼說!不可誣陷世尊!不可誹謗世尊!這種行為是很不善的。世尊並不曾開示這樣的法義。嗏帝!由於因緣而生起。世尊曾多方借喻,解說乃基於特定的因緣而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也會隨之滅去。嗏帝!你應該趕快捨棄你那種邪見才是。」

 

 

然而,嗏帝比丘受到訶責後,仍然堅持自己的見解,還一再說:「這才是真理!其他的說法都是虛妄不實的!」 比丘們一再勸誡,都無法使嗏帝比丘捨離邪見,就去見佛陀;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向佛陀報告了整個事情的經過。有比丘說:「世尊!我們無能勸令嗏帝比丘捨 棄邪見,只好先離開他那裡。」

 

 

佛陀聽了比丘們這番陳述,就對一位比丘說:「你去嗏帝比丘那裡,說我有事找他。」於是,那位比丘依著佛陀的吩咐,就起身頂禮佛足,暫時告退,來到嗏帝比丘的住處,對他說:「世尊有事找你。」嗏帝比丘聞言,就去參見佛陀,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

 

 

佛陀就問道:「嗏帝!你可曾宣稱如來一向開示的法義就是在生死輪迴中流轉的是同一個」嗏帝比丘回答說:「世尊!我確實知道您是這麼教導我們的:在生死輪迴中流轉的是同一個。」佛陀接著問道:「嗏帝,你說的是甚麼呢?」嗏帝比丘回答說:「世尊!我說的就是吾人一切動靜語默,乃至起心動念的主宰;不論投生此處或轉世他方,造作善業惡業,也承受善惡果報。」

 

 

聽了嗏帝比丘說出自己的知見,佛陀就訶責他說:「嗏帝!你如何知道我這麼說的?你從誰的口中聽到我這麼說的?你 這個愚昧的人啊!如來不曾說過這樣的法義,而你卻一向這麼說嗎?你這個愚昧的人!剛才比丘們訶責你的時候,你就該棄邪歸正才是。是法非法,且待我向其他的 比丘問個清楚!」

 

 

於是,佛陀就問比丘們:「你們是否也認為我曾宣說在生死輪迴中流轉的是同一個?」當時,比丘們都回答說:「不是的!」佛陀又問:「那麼,你們知道我宣說的法義為何呢?」比丘們回答說:「我們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是說由於因緣而生起。世尊!您一向闡述由於因緣而生起;由於於特定的因緣而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也會隨之滅去。我們知道世尊您是這麼說的。」

 

 

聽了比丘們的回答,佛陀欣慰地說:「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瞭解我的教導。我一向宣說由於因緣而生起;必須具備特定的因緣,才能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也會隨之滅去。依因緣而生起,也依因緣而得名。眼根對境接物,生起了視覺,就稱為眼識;耳根接納聲音,生起了聽覺,就稱為耳識;鼻根聞到各種氣味,生起了嗅覺,就稱為鼻識;舌根嚐到酸、甜、苦、辣、鹹、...等各種味道,生起了味覺,就稱為舌識;身根內外因碰觸外境或生理變化而生起感覺,就稱為身識;意根對於各種概念、經驗、印象...生起思考、推理、回憶...等功用,就稱為意識。這就好比火焰,隨不同的因緣而生起,即依生起的因緣而得名;燃燒木柴而生起的火,稱為木柴火;燃燒乾草而生起的火,稱為乾草火;燃燒牛糞而生起的火,稱為牛糞火。就像這樣,隨不同的因緣而生起,也依不同的因緣而得名。(六根)與六塵)接觸,各有不同的生起。」

 

 

佛陀欣慰地說:「很好!很好!你們都明白我的教導,然而這嗏帝比丘是個愚昧的人,誤解如來一向宣說的法義。自己顛倒無知,反而到處誣謗如來;不但自己執邪見入於歧途,也攪擾了眾多梵行清淨又有智慧的弟子,為自己造下惡業。嗏帝!你這個愚昧的人啊!你知道自己的不善嗎?」

 

 

於是,嗏帝比丘受到佛陀這番訶責,心裡很難過,默默地低著頭,一言不發,彷彿在聽候發落似的。佛陀訶責了嗏帝比丘後,又對比丘們說:「我現在要向你們宣說究竟的法義,能斷除一切煩惱。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是以智慧觀察所見。你們要仔細的聽!好好的想!」

 

 

那時,比丘們就很專心地聆聽開示。 於是,佛陀接著問比丘們:「你們是否明白所謂的『眾生』,其實就是五蘊,也就是色法(身)與心法(心)的組合?」比丘們回答說:「明白!世尊。」佛陀又問道:「身與心都有隨緣而生滅的特性,你們明白嗎?」比丘們回答說:「明白!世尊。」佛陀又問道:「倘若對於生命現象的真相認識不清,就會發生疑惑?」比丘們回答說:「不錯!世尊。」佛陀又問道:「倘若對於色法(身)與心法(心)都隨緣而生滅的特性感到猶疑不定,就會發生迷惑?」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問道:「若以正知見觀察生命現象,自然斷除一切疑惑?」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佛陀又問道:「若 以正知見觀察身心隨緣生滅的事實,就能斷除所有的疑惑?」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接著問道:「各位比丘,所謂的『眾生』,無非就是五蘊的聚合,你們對此已不再有所疑惑了嗎?」比丘們回答說:「不錯!世尊。」佛陀又問道:「對於它們 隨緣生滅的特性,你們也不再有所疑惑了嗎?」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問道:「各位比丘,一切有情眾生莫不由所滋養構成,你們對此是否如理思惟觀察?」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世尊又問:「那麼,滅 則生命現象也滅,是否也是可證可知的?」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佛陀接著又問:「倘若你們有了這樣的正知正見,卻驕矜自滿,能否說是真正瞭解我曾 舉的『藉筏渡河,登岸即應捨筏』的比喻?」比丘們回答說:「不能!世尊。」佛陀又問:「倘若你們獲得了正知正見,而能明辨修行過程與目的的不同,也不執著 於有所得的心境而貢高我慢,能否說是真正瞭解我曾舉的『藉筏渡河,登岸即應捨筏』的比喻?」比丘們回答說:「能!世尊。」

 

 

佛陀讚歎道:「很好!很好!倘若有其他宗教的信徒或修行人來問你們:『各位賢者!你們所謂的清淨正見,其內涵是 甚麼?有何用處?有何功德?』,你們要如何回答他?」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我們會這麼回答他:『各位賢者!正見的旨趣在於厭棄欲貪、捨離欲貪,真正地使 人開悟,解脫繫縛。』世尊!若有他教的信徒或行者來問,我們將這樣回答他。」佛陀欣慰地說:「很好!很好!若他教的信徒或行者來問你們,正該這樣回答。」

 

 

佛陀接著開示道:「一切有情眾生,莫不依靠四種而得生存延續;也就是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這四種。這四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這四種是以為生起的原因,因而招聚,從而生,因而存在。那麼,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是以為生起的原因,因而招聚,從而生,因而存在。那麼,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是以為生起的原因,因而招聚,從而生,因而存在。那麼,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如何而得以存在呢?是以六入處為生起的原因,因六入處而招聚,從六入處而生,因六入處而存在。那麼六入處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六入處是以名色為生起的原因,因名色而招聚,從名色而生,因名色而存在。那麼,名色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名色是以為生起的原因,因而招聚,從而生,因而存在。那麼,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是以為生起的原因,因而招聚,從而生,因而存在。那麼,以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是以無明為生起的原因,因無明而招聚,從無明而生,因無明而存在。」

 

 

佛陀又接著說:「前面所述,就是緣起的道理;即因無明而有,因而有攀緣名色,使名色得以滋長存續而生六入處六入處六塵,遂生出,從而對諸受生出,因為遂有,因為遂有,因為有而有,因為有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陀問道:「比丘們!若說有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衰老與死亡是生命現象必有的過程。」

 

 

佛陀又問道:「若說有故有,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故有,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不同形式的生存境界,遂有各種形態的生命。」

 

 

佛陀又問道:「若說有故有,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故有有,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由於執取,遂有各種不同形式的生存境界。」

 

 

佛陀又問道:「若說有故有,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故有,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對欲樂、離欲之樂及各種層次的空境生出貪愛,遂有欲取、見取、戒取及我語取這四種執取。」

 

 

佛陀又問道:「若說有故有,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故有,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遂生出愛憎喜厭。」

 

 

佛陀又問:「若說有故有,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故有,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六種根塵互動的關係,遂有前述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佛陀又問道:「若說有六入處故有,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六入處故有,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處、六根),遂能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佛陀又問道:「若說有名色故有六入處,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名色故有六入處,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積聚滋長,遂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入處、六根)。」

 

 

佛陀又問:「若說有故有名色,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故有名色,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識攀緣執持,五蘊乃得以積聚滋長。」

 

 

佛陀又問道:「若說有故有,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故有,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身、口、意諸行,遂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佛陀又問道:「若說有無明故有,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無明故有,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不明聖諦,被貪愛和我見繫縛,遂造作身、口、意行。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無明而有,因為而有攀緣名色,使名色得以滋長存續而有六入處六入處與六塵相遂生出,對諸生出,因而有,因為執取而有,因為有而有,因為有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陀讚許地說:「很好!很好!如來亦一向作如是說。比丘們!若說滅則老、死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滅則老、死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無生則無衰老與死亡。」

 

 

佛陀又問道:「若說滅則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滅則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不依託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不同層次的境界,則亦無生命現象。」

 

 

佛陀又問道:「若說滅則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滅則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無執取,則不會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不同形式的生存境界。」

 

 

佛陀又問:「若說滅則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滅則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不對感官之樂、離欲之樂、各種空境生出貪愛,則不會有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這四種執取。」

 

 

佛陀又問道:「若說滅則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滅則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對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各種感受,雖身受而心不受,則斷除各種貪愛。」

 

 

佛陀又問道:「若說滅則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滅則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六根不攀緣六塵,則無六觸。」

 

 

佛陀又問道:「若說六入處滅則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六入處滅則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六根俱歸寂滅,則無攀緣六塵之事。」

 

 

佛陀又問道:「若說名色滅則六入處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名色滅則六入處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滅除五受陰(五取蘊),則六根俱歸寂滅。」

 

 

佛陀又問道:「若說滅則名色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滅則名色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識寂滅,則五受陰(五取蘊)也無從存續滋長而歸於寂滅。」

 

 

佛陀又問道:「若說滅則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滅則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身、口、意行俱歸寂滅,則六識也寂滅。」

 

 

佛陀又問:「若說無明滅則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無明滅則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滅除無明而生明,則諸行也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無明滅則滅,滅則滅,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滅,滅則滅,滅則滅,滅則滅,滅則滅,滅則滅,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佛陀讚歎道:「很好!得好!你們都是這麼說的,因為如來亦作如是說。比丘們!若你們有了正知正見,能正觀緣起, 還會不會冥索前世,自問『我於前世存在嗎?我於前世不存在嗎?我於前世是什麼?我於前世是怎樣的狀態?前世的我又是從何而來?』?」比丘們回答說:「不會 的!世尊!」

 

 

佛陀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正知正見,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臆測來生,自問『我於來生將存在?我於來生將不存在?我於來生將是什麼?我的來生將是怎樣的狀態?未來生中的我又將往生至何方?』?」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正知正見,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對現世的人、我、眾生感到迷惑而自問『我是存在的嗎?我是不存在的嗎?我是什麼?我是怎樣的狀態?生從何來?死往何處?』?」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如此的證淨,還會不會故意造下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的重大 惡業呢?」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佛陀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如此的證淨,還會不會毀棄所受持的戒、法,退失所修所證呢?」比丘們回答說: 「不會的!世尊!」

 

 

佛陀欣慰地說:「很好!很好!若你們有了正知正見,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崇神拜佛,祈求他力滅罪賜福?」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佛陀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正知正見,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崇仰外道的種種自讚自誇的說詞?」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又問道:「比丘們!你們所悟的正知正見,是否故意標新立異,以示有別於其他宗教?」比丘們回答說:「不是 的!世尊!」佛陀欣慰地問道:「很好!很好!若你們正見具足,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泥執各種宗教儀式、祭典,而去信仰它們?」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 尊!」世尊讚歎道:「很好!很好!若你們正見具足,還會不會相信各類趨吉避凶與消災祈福的民俗行為?」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

 

 

佛陀又問道:「比丘們!若你們正見具足,能正觀緣起;在身受病苦,甚至命危時,會不會像那些外道行者與婆羅門一 樣,為了滅除苦而去持誦各種大咒小咒?」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佛陀欣慰地說道:「很好!很好!若你們正見具足,能正觀緣起,會不得須陀洹以上 的聖果嗎?」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佛陀又問:「比丘們!你們這樣回答我,是否只是出於對我的崇拜?是否因為我是你們的師父,故而信仰我?」比 丘們回答說:「不是的!世尊!」

 

 

佛陀問道:「那麼,你們是真的知法見法,依所知所見回答我剛才的問話?」比丘們回答說:「不錯!世尊!」佛陀讚歎道:「很好!很好!我指導你們學法,向你們宣說的滅苦之道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以正智所見,以正智所悟。」

 

 

佛陀接著說:「人的受生必須具備三項要件:(一)父母交歡(二)精卵結合(三)中蘊現前,異陰相續,新的名色生 起。以上三項要件都具備了,就完成了受胎;大約經過九到十個月就分娩。最初,幼兒在襁褓中受著乳哺;然後,他逐漸成長,終日碌碌於衣食。他眼觀世間的紛紜 萬象,有美醜好惡,於是貪著那美好的色相,憎惡那醜惡的形貌。他不懂得立身於正念,對解脫道一無所知,也不懂得滅除惡、不善法。他的耳、鼻、舌、身、意諸 根接觸聲、香、味、觸、法的情形也和眼根一樣。就這樣,他的六根攀緣六塵而有,從而生起;由此而生出,進而有了執;因為執取,遂不斷造成後,只得隨業受生於各道中;因為有,就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比丘們!有情眾生長劫沈淪,不正是為愛欲繫縛,以致虛生妄死而不得出離?」比丘們回答說:「的確如此!世尊!眾生被愛欲繫縛,以致不斷接受生死,不得出離。」

 

 

佛陀接著又說:「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 間;自知自證,成無上正等正覺,宣說解脫道,流佈梵行;所說的法初善、中善、後亦善,有文有義。於是,有在家居士因聞法而生堅固的正信。自忖:『在家雜務 太多,出家才有空閒;在家難以持守如珍珠一般潔白清淨的梵行。我願剃除鬚髮,穿上袈裟,去過出世的生活。』然後,他捨去財物,離開親族,剃除鬚髮,穿上袈 裟,成為出家人。 就這樣,他受持出家人的戒律,捨離殺生、偷盜、淫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奉行日中一食,不非時食。不觀聽歌舞;不穿戴花鬘或擦用香水脂粉;不坐臥高 廣大床;不受畜金錢財物;不生食肉類穀物;遠離異性;不畜養奴婢;捨離世俗的農耕商務。出家人穿衣只求遮蔽身體,飲食只求能活命為已足;他無所牽罣,隨方 遊化,如同羽翼隨身的飛鳥,翱翔於天際。他持守聖戒,嚴守根門,善加護念,內受法樂。他時時刻刻住於正念。不論行、住、坐、臥或飲食、便溺,都念念分明, 心不散亂。 出家的聖弟子嚴持聖戒,守護根門,乞食歸來後,在林間樹下或巖洞塚間,結跏趺坐,修習禪思。他調伏欲貪、瞋恚、睡眠、掉悔和疑(五蓋),離欲而生起喜樂, 證得初禪。比丘們!他繼續努力,由定境生出喜樂,證得了二禪。然後,泯除了喜而只有樂,證得了三禪。接著,不苦不樂,內心純一清淨,證得四禪。他的眼根對 境接物,不貪愛好色,也不憎嫌惡色,立身於正念,滅除一切惡、不善法,力求證得心解脫與慧解脫;耳、鼻、舌、身、意諸根接觸聲、香、味、觸、法,也一樣不 貪不憎,立身於正念,滅除一切惡、不善法,力求證得心解脫與慧解脫。這樣,不貪著由觸所生之受,自然滅除了;沒有了貪愛,也就沒有;沒有執取,也就沒有;沒有各種存在的形式,也就沒有生命現象;既然無,那麼老、病、死、憂、悲、惱苦也都滅盡了。比丘們!解脫之道就在於斷,滅盡愛欲才得解脫。嗏帝比丘有識流轉不滅的見解,實在是因為被繫縛的緣故。」

 

 

佛陀作了以上這番開示,比丘們都很高興,信受奉行!

 

 

 

 

【後記】:嗏帝比丘所宣說的今此識,往生不更異比中國玄奘法師的去後來先作主公早了一千多年,可能是佛教界最早的唯識論。此類知見屬於命異身異見。嗏帝比丘的知見雖是邪見,但頗能迎合廣大善男信女所好。國內某位常出現在電視弘法節目中的法師,就在其著作中寫著『一 個完整的生命,是由心靈和身體和合而形成。心靈是絕對不滅的;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和合所成,身體是物質的東西,會經過生老病死的階段,是可壞性 的,是不能自在的,是無常的東西;一旦我們的神識離開了身體,稱之為死亡,所死的實在是身體,而不是神識,神識是死不了的。』若是在佛時,那位法師是要被佛陀嚴厲訶斥的。另有在家居士領導的共修團體主張有情眾生身壞命終時,有所謂的入胎識離體投胎云云,也是屬於此經所破斥的邪見。

 

 

 

參考資料:中阿含第201經、Majjhima-3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摩訶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